首页>>环保科技>>解决方案>>
四川绵竹新市学校:变废品为指尖上的“绿水青山”
- 时间:2022-06-13 09:30
- 来源:中国建设报
本报记者 胡春明
关键词:
●废物利用
●艺术创作
●“孵化”习惯
案例特点:
●四川省绵竹市新市学校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做好垃圾分类入心入脑的基础上,积极创新举措,利用食堂包装蔬菜的废弃泡沫箱开展艺术作品创作,让废品变成指尖上的“绿水青山”。同时,学校还设置“知以栖”可回收物之家,通过开展评比等活动,“孵化出”全体师生的垃圾分类好习惯、可回收物的新价值。此外,学校还通过安排师生深入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宣讲和示范等活动,使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回收率均实现100%。
新市学校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积极探索开展主题活动,在做好垃圾分类入心入脑的基础上,开展废旧物品利用活动,实现垃圾资源化,让垃圾成为指尖上的艺术品。
新市学校美术老师杨伟积极创新、主动担当,带领孩子们利用食堂包装蔬菜的废弃泡沫箱进行艺术作品创作。杨伟老师和孩子们一同研究制作步骤,从材料选择到造型设计,再到模板摆放,勇于大胆尝试,让原本废弃的泡沫箱变成了指尖上的“绿水青山”。
利用废旧物品进行艺术创作,是新市学校开展垃圾分类向纵深推进的一项创新举措。此前,新市学校就已经分期分批建设了一批垃圾分类硬件,在每个教室、办公室和功能室设置了两分类垃圾桶、在校园里设置了4处四分类垃圾桶。同时,在室内和园区内的分类垃圾桶上都张贴了分类投放指导图。如今,学校师生早已将垃圾分类日常化、习惯化。
新市学校还在校园内修建了垃圾分类存放间,让每一类垃圾都有自己的“家”,坚持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必须每天集中清运且要专业处置。在此基础上,学校还设置了“知以栖”可回收物之家,也被称为“孵化园”。学校每周都要在孵化园集中展示全体师生垃圾分类投放和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情况并进行评比,旨在通过“知以栖”“孵化出”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可回收物的新价值。
新市学校创造的指尖上的艺术作品,在形体设计和色彩调配上独具特色,造型以山水为主,既可以装点学校孵化园,又可以美化校园。此外,将废品变为艺术作品的过程,还能激发孩子们的创作灵感,培养他们的垃圾分类意识、养成垃圾分类好习惯,从源头上减少其他垃圾的产生量,节约资源,净化环境。
新市学校校长杨晓东还提出了垃圾分类“520”方案,即五个“一”(每日一宣讲、每周一回收、每月一活动、每期一竞赛、每年一研学)、两面旗、零失误。学校同时要求党员先锋示范团队带领党员干部深入班级、深入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宣讲和示范活动;志愿服务团队带领团员和少先队员走进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为缺乏垃圾分类知识的家庭讲解垃圾分类的意义和方法,为其制作分装容器,每周去帮助邻居分类处理一次垃圾等。这种宣讲实践机制,使学校全体师生的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参与率、回收率均达到了100%。
新市学校在推进垃圾分类道路上勇于探索、勇开新路,坚持学校与家庭相结合、学校与社区相结合,建设了环保研学基地。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深入农村、深入企业,将学校开展的垃圾分类活动进行拓展和延伸,让大家更深入了解垃圾分类的发展意义和经济价值。
友情链接
-
| 中国建筑
| 中国铁建
| 第一商用汽车
| 中国建造师网
| 数字化企业
| 中国交通新闻
| 中国项目招标
| 中国基础建设
| 建筑网
| 中国名企排行
| 山西建筑考试
| 中国城市网
| 中国建材市场网
| 中国工业新闻
| 综合节电
| 中国新闻网
| 工程建设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能源新闻
| 建材之家
| 城市交通网
| 中国工程网
| 中国港湾
| 中国路桥
| 全球贸易网
| 环保科技
| 国联资源网
| 绿建之窗
| 鲁班大学
| 一览路桥网
| 中国铁路
| 中国城镇
| 五展六会
| 新型建材
| 三峡
| 中国电建
| 建筑信息化
| BICES 2025
| 冶金工业
| 中国交建
| 中国中铁
| 阿拉丁
| 河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