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环保科技>>解决方案>>

破解寒地建制镇污水治理难题

——访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刘俊新

 
 本报记者 赵君利

  从“用不起”到“用得好”,从“管不好”到“管得精”,我国对建制镇污水治理的探索之路,映照了当下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优先的坚定选择。如何通过科学与政策的“双轮驱动”,继续加快补齐我国建制镇污水治理领域的短板?不久前,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刘俊新。

  • 记者:近年来,我国建制镇污水治理备受关注,这是基于怎样的背景?

  • 刘俊新:据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截至2023年,我国建制镇数量约1.9万个,常住人口已经超过1.8亿,但是,污水处理率仅为67.71%,远低于同期城市98.69%和县城97.66%的污水处理率。建制镇污水治理的紧迫性,既源于人居环境改善的需求,也是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等国家战略的要求。建制镇是连接城乡的纽带,其污水治理工作需兼顾功能特殊性和区域差异性。我国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规模差异悬殊——从日处理几十立方米到十多万立方米不等,而技术、管理和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目前普遍套用城市模式和标准,一些地方遭遇了“用不起”“管不好”的困境。由此看,建制镇污水治理受到广泛关注,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 记者:为什么说像东北这样的寒冷地区,建制镇污水治理更具挑战性?

  • 刘俊新:寒冷地区建制镇污水治理面临气候、地理、经济等多重挑战,也有季节性人口波动导致的污水量和水质波动大等特殊性,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寒冷地区污水治理的难度。以东北三省为例,超80%的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小于2000立方米/日,普遍采用A2/O(一种常用于污水处理的生物脱氮除磷工艺)、A2/O+MBR(膜生物反应器)、氧化沟、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等以生物技术为主的污水处理工艺,冬季低温严重影响微生物活性,导致处理效率骤降,为维持设施的温度,需要考虑防冻和保温措施,管道埋深需要在冻土层以下。

  因此,东北地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维成本通常高于其他气候温暖地区。与此同时,县域财政自给率普遍偏低,建制镇污水治理专业技术力量薄弱,需要结合地域特征有针对性地施策。

  • 记者:政策层面如何支持这类特殊区域的治理?

  • 刘俊新:近年来,国家政策密集出台,为建制镇污水治理提供了顶层框架。例如,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建制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方案》,就为建制镇污水治理工作提供了遵循原则;2024年实施的《节约用水条例》明确要求“促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则推动污水处理向低碳化转型。此外,一些地方因地制宜地制定了配套政策和标准,以适应寒冷地区特征。建制镇污水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引导尤为重要。建议针对寒冷地区建制镇污水治理的特殊性,下一步从标准、技术、管理和保障机制等方面构建有效体系,形成因地制宜的技术模式、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和有效的监管与评估模式。

  • 记者:未来技术环节突破的关键点在哪里?

  • 刘俊新:建制镇污水治理存在多元素、多目标、社会经济及环境约束等因素,针对寒冷地区建制镇污水治理的瓶颈问题,技术创新需紧扣“低碳”与“智慧”两大主题。未来技术突破的关键点在于适应寒冷地区环境的、“耐寒、节能、智慧”的创新技术与设备。一是高效低温生物处理技术,如低温脱氮技术和高效耐寒菌剂等;二是污水低碳可持续处理技术,包括利用风能光能等可再生能源供电和污水污泥资源循环利用新技术与模式等;三是借助物联网和大数据构建智慧化监管与运维技术系统。面向未来的污水处理新技术发展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包括生物、材料、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

  • 记者:对建制镇污水治理有着怎样的愿景?

  • 刘俊新:理想的建制镇污水治理体系应是“环境可承载、经济可承受、运行可持续”。破解寒冷地区建制镇污水治理难,特别需要政府、社会和科技的共同努力。我们期待通过5年至10年的推动,能够构建“高效安全、资源循环、智慧管理”的建制镇污水治理体系,形成“分区施策、分类治理”的标准体系,逐步实现建制镇污水治理的“系统化、规范化、长效化”发展,让东北的冰封小镇、江南的水乡古镇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绿色模式,助力美丽中国建设。毕竟,污水治理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

上一篇:广西:垃圾治理监管有新招
下一篇:没有了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