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环保科技>>解决方案>>

科技赋能乡村“美颜”

  □ 尹 羽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进入最后一年,科技的日新月异正在改变乡村的环境面貌,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已经成为重塑乡村生态的新引擎。从智能垃圾分类屋到AI(人工智能)监控网络,从环保积分系统到云端治理平台,科技的触角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注入了强大的智慧动能。科技赋能让村庄颜值焕然一新,更催生了“科技+生态+文化”的乡村治理新模式,为实现人居环境从“一时美”到“持久美”提供了数字化的解决方案。

  “智”惠民生:重塑乡村生活场景

  清晨的阳光洒向大地,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东赵乡后沟村村民张小彦轻车熟路地走向村口的智能垃圾分类屋,人脸识别系统随即启动,舱门应声开启。“纸壳5公斤,积分+20”的绿色数字跃上电子屏,张小彦熟练地完成了操作。

  这座蓝白相间的科技小屋集自动感应、智能除臭等多重功能于一体,支持人脸识别、手机扫码、感应刷卡三种“无接触投放”模式。系统能够精准识别20余类垃圾,实时换算积分并同步至村级管理平台。村党支部书记范利军指着触摸屏上238户村民的投放记录笑言:“现在‘扔垃圾’感觉也是一件趣事,连孩子都争当分类小能手。”

  科技与民生福利的深度绑定,正在重塑乡村生活场景和环保生态。后沟村创建“绿色账户”体系,实现了“5积分可兑换香皂,20积分可兑换卫生纸”,累计积分还能参与“季度环保之星”评选。数据显示,系统运行后,村民们参与率达98%,可回收物占比提升了27%,垃圾外运量则下降了41%。东赵乡人民政府乡长吕扬展示了全乡12个村的“环保热力图”,实时更新的分类数据激发了各村之间比学赶超的热情。

  科技与艺术还碰撞出了乡村新风尚。修文镇西郝村的垃圾收集点不仅具备语音提示、太阳能除臭等实用功能,卡通造型的设计更是受到孩子和年轻女性的欢迎。“亲子环保APP(应用程序)”通过手机扫描识别垃圾的游戏,让分类成为家庭互动新时尚。不久前,这里还举办了“垃圾变宝DIY(自己动手制作)大赛”,孩子们用废旧物品创作出32件工艺品,在村史馆特设环保展区展示。村民自发分享的垃圾分类视频在微信群累计播放超过5万次,“西郝绿能量”成为这个村落的闪亮品牌。

  晋中市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该市围绕农村垃圾治理构建了“1+3+N”智慧体系:其中1个市级大数据平台,市、县、乡三级监管中心以及N个智能终端设备,“这些智能终端设备正发挥着积极作用。农村百姓通过垃圾分类积分,今后还可抵扣医保缴费、换取农业补贴,‘环保信用+民生服务’的新型治理生态正在初步形成。”

  “智”理赋能:重构乡村治理范式

  在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以“科技+文化+生态”融合为路径、构建的“智治支撑、共治聚力、生态惠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体系,有效地推动了乡村颜值与气质同步提升。数据显示,全县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6%,人居环境整治群众参与度连续三年保持在96%以上,“环境美、人文美、产业美”的可持续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巩昌镇二渠村智慧治理中心里,20处智能监控终端组成了全域感知网络。这套集成4K影像采集、智能行为识别、实时语音警示的信息系统,通过“电子哨兵+网格管家”协同机制,实现了对全村23条巷道的动态监管。当系统捕捉到违规行为时,即时触发“前端警示—中端存证—后端处置”响应流程。“系统运行以来,农村环境卫生问题处置时效提升了3倍,群众投诉下降了72%。”二渠村党支部书记李龙展示管理平台数据时介绍说,智能监控与人工巡查结合,有效地构建了“发现—处置—反馈”闭环治理模式。

  AI技术深度应用让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变成“智”理,百姓的生活不仅有了“面子”,还有了更多“里子”。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下镇镇双元村的村民们近来发现,以往垃圾桶常常“满溢”这件恼人事得到了彻底解决。现在,垃圾总会在第一时间被清运干净,家门口的环境越来越清爽。这一改变就是下镇镇通过AI赋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成果缩影。“我们在各个垃圾集运点设置了摄像头,发现垃圾‘满溢’后自动向平台发出提示,由相关工作人员及时处置,提高了垃圾处置效率,更保障了群众日常生活环境,得到了全镇群众的普遍好评。”下镇镇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业内专家表示,AI等技术日臻成熟能够进一步提升乡村环境治理的精准度和透明度,让垃圾治理全流程变得可追溯,未来还将对碳减排和循环经济提供数据支撑。

上一篇:为户外劳动者筑起“温暖港湾”
下一篇:没有了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