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环保科技>>科技创新>>

『公交化』或可成为垃圾收运升级之路

  □ 陈怀宁

  垃圾分类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四个环节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就很难有效推进。过去,清运不及时、跑冒滴漏是垃圾收运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硬件的升级和强制垃圾分类的推进,混装混运成为近年来垃圾分类广受争议的痛点。“好不容易分好类了,垃圾车混在一起就拉走了,完全白干了”,混装混运既影响着前端居民分类投放的积极性、让垃圾分类效果大打折扣,也直接降低了后端垃圾处理的效率。

  分类收运设施存在严重不足,是许多城市垃圾分类落地生根的“拦路虎”。《“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提出,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和具备条件的县城加快建立完善的生活垃圾分类运输系统,有效衔接分类投放端和分类处理端。同时,根据区域生活垃圾分类类别要求和相应垃圾产生量,合理确定收运站点、频次、时间和线路,配足标识规范、清晰的分类运输车辆。垃圾分类走深走细,补齐收运环节短板和弱项是重要条件。

  综合近年各城市实践,破解垃圾分类混装混运困境,加强监管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各地一方面以法治思维推进垃圾分类,在执法环节加大力度,“刀刃向内”,对于违法混装混运的单位和企业予以高限处罚,建立“不分类不收运”的倒逼机制;另一方面,大力推动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围绕打通收运“最后一公里”,积极创新管理模式,引入新技术成果,探索用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式让收运过程实现全流程“透明化”,让有形的监管化为无形的监督。

  在福州、南京、济南、海口等不少城市可以看到,在小区门口的一个特殊的“公交车站牌”上面,标明了生活垃圾集中收运点位、收运车辆到达时间和监督电话。到了某个时间点,小区里的分类垃圾桶集中摆放在路旁的收运点位上,根据实际每个垃圾收集站点的辐射范围和收集时长串联起一条固定线路,然后有着与垃圾桶颜色标识对应的垃圾专用运输车会准时“到站”,将垃圾带上“公交车”,随着垃圾运输车去往下一站……

  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高科技手段,是垃圾分类“公交化”收运的最大亮点。桶与车实现更便捷的无缝衔接,减少了垃圾桶外露时间,尤其对于需要及时清运的厨余垃圾减少了污染风险,相关数据可以建立分类直运质量评分机制。工作人员进行清运作业时,对各收运点的分类情况进行评分和拍照,分类不达标的拒收,从后端向前端倒逼分类准确率的提高。升级后的垃圾运输车带有计量称重、身份识别、轨迹监控等管理功能,可以实现对各类垃圾运输车辆的精准管理。收运过程实现智慧化监管,为垃圾分类管理工作注入了新动能。

  作为垃圾分类最贴近百姓生活的环节之一,垃圾收运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有着切身体会。以上述“公交化”收运模式为例,随着该模式的推广,不仅垃圾收运更加流程化、规范化,一个更大的正面效应是,这种模式提供的“可视性”,如同流动的宣传栏、立体化的倡议书,建立起了垃圾收运与公众之间的“感性联系”,为居民监督垃圾分类全链条运行情况提供了一个窗口。

  只有让居民感知到垃圾分类带来的一点一滴、有形无形的变化,才能筑牢垃圾分类“群众基础”,推动习惯养成,打造长效运行机制,让垃圾分类行稳致远。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