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环保科技>>新闻报道>>

如何理解垃圾分类是持久战?

  □ 汪江宁

  近日,一篇关于东部某省会城市垃圾分类“实施大半年成效不尽如人意,相关人士称‘再难也要往前推’”的报道引发关注。一直以来,类似的“焦虑”情绪资讯不算少,许多城市推进垃圾分类,上上下下都很努力,但一段时间过后,管理部门没有看得见的成绩,老百姓也不认可,辛辛苦苦却没有了目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2021年第三季度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情况显示,其中较受瞩目的76个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情况共分为三档,成效显著的为第一档(共有10个城市上榜),成效较好的为第二档,成效尚不明显的为第三档(第三档城市达49座)。长长的名单,不免让人感叹垃圾分类确实任重道远。

  垃圾分类“成效尚不明显”,原因在哪里?事实上,上述东部某省会城市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成绩单”中还位居成效较好的第二档,“优秀生”尚且不让人满意,“差生”是不是该“罚站”“请家长”了?从媒体报道看,该市存在“分类亭房成摆设,垃圾仍旧混着装,专职督桶员人数太少,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高、参与率低”等困局。实际上这些问题明显带有普遍性,尤其是对于经济条件有限、组织动员能力不占优势的一般城市来说。如何打赢垃圾分类这场事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持久战,不少城市都在摸索中期待找到破解这一难题的钥匙。

  成效显著的城市垃圾分类模式各自有特色,是长期探索努力和相互借鉴积累的结果。过去几年的实践和经验证明,在垃圾分类初期,一些典型做法如投放环节实施撤桶建站、分时投放和监督指导等举措是行之有效的。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对许多城市来说,从全产业链角度收集、投放、转运、处理设施建设客观上还存在短板,补齐短板需要时间和经济投入。这也造成了一些地方垃圾分类工作有“面子”没有“里子”,形式远大于内容细节设计。另一方面,执行环节不细致,没有及时回应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让人民群众获得感不强。

  现实让人们更加清醒。垃圾分类没有捷径,没有一个答案是一劳永逸的,照抄作业未必一定能得高分。遇到问题阻碍,要充分认识,正确对待,从容应对;面对困难和挑战,信念和勇气不能丢。笔者认为,打赢垃圾分类持久战,首先,要有决心,因城施策,找对解题思路,找准主要矛盾。在“双碳”战略背景下,垃圾分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向发力、多管齐下,打造一条适合城市治理高质量发展的垃圾分类产业链,给所有垃圾找到绿色出口。其次,要有耐心。“垃圾分类是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最难点就是怎么让居民分出来”。许多一线城市管理者都有这样的无奈。老百姓的习惯养成,既要有长期的潜移默化宣传教育,更离不开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升级,创造一个方便群众养成分类投放习惯的环境,让更多人行动起来,一起为改善生活环境努力。最后,久久为功的恒心是垃圾分类持续进步的保障,要认识到垃圾分类工作的反复性与艰巨性,需要长期坚持、不断投入、持续推进,半年可能成效感觉不明显,并不意味着一年或者两年甚至五年没有质变。

  “行百里者半九十”,只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节奏不变、标准不降,一定能稳扎稳打,让这股文明新风吹遍每一个小区、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城市。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