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环保科技>>新能源利用>>

资源再生 科技赋能——建筑垃圾与城市发展大会集思广益解难题走笔

  本报记者 杨若男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建筑垃圾产生量持续增加。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建筑垃圾占城市垃圾总量的40%以上,年产生量超过30亿吨,预计2025年将达到40亿吨。

  如何实现长效管理,保障处置安全,更好地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让其“物尽其用”?在2024(第六届)建筑垃圾与城市发展大会上,围绕这些问题,与会人员集思广益、交流研究,共同探讨破题良策。

  部门协同 长效管理

  为全面提升建筑垃圾规范化处置、资源化利用水平,围绕建筑垃圾长效管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多地形成了推进建筑垃圾长效管理的工作机制,浙江省杭州市便是其中之一。

  建立权责明确的责任体系是杭州实现建筑垃圾长效管理的关键举措之一。据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邵伟华介绍,杭州市级层面负责立法,指导、协调建筑垃圾处置,研究出台保障政策;区级层面负责制定本辖区内建筑垃圾相关工作规划,落实消纳场地项目建设和管理工作,以及日常监管;各主管部门负责各司其职,落实行业管理。

  “我们建立了在建工地及消纳场地‘一点一档’制度,形成管理闭环。”邵伟华介绍说,在杭州,管理责任人按要求开展建筑垃圾规范处置宣传指导、工地和消纳场地信息更新及日常检查工作,每周检查全覆盖并反馈检查结果。同时,由行政主管责任部门定期通报典型案例。

  邵伟华补充道:“常态化起底排查与数智监管是建立全程闭环的监管体系的关键环节。”杭州市从建筑垃圾产生、运输、消纳等全链条入手,排查建筑垃圾非法处置、非法运输、非法倾倒等问题,实现常态化全面治理。

  在建筑垃圾执法工作中,城市管理、生态环境、公安等部门需要密切配合,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加强对建筑垃圾产生单位和运输企业的监管。

  如何科学配置建筑垃圾管理执法权?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原渣管办负责人张斌表示,应从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协调机制、强化基层执法力量、引入科技手段、定期评估与调整等方面综合考虑。

  此外,推进现代化技术应用也是建筑垃圾执法提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建立建筑垃圾管理的信息共享平台,将建筑垃圾产生、运输、处理等数据集中在一个平台上,供各部门和相关方实时查询。实现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全生命周期在线管理,无缝对接各城市管理平台,提升管理水平。

  科技助力 智慧赋能

  目前,我国正加快推进建筑垃圾智慧化管理。“全国建筑垃圾管理平台信息上报系统已运行多年,规范了建筑垃圾全链条监管。”北京建筑大学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副院长陈强介绍说,该系统包含建筑垃圾监管信息上报、数据查询检索等板块,有效解决各地区与相关建筑垃圾管理部门信息交互不及时等问题。

  “传统人工巡查及突击式监管效率较低、监管数据难以支撑精细化管理等问题仍然存在,需要建立天地一体化快速识别技术体系与监测系统破解这一局面。”陈强表示,可以通过研究应用建筑垃圾遥感监测方法来满足信息化及全过程监管需求。

  遥感监测方法可以较快地采集大范围的地物信息,为大范围的建筑垃圾自动识别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源。陈强认为:“基于机器学习的建筑垃圾快速识别技术体系可以快速准确获取不同类型、碎片离散的建筑垃圾空间分布与类型变化信息,尤其是非法违规的小规模建筑垃圾消纳场。”

  对于建筑垃圾光谱特征在选择与提取上的技术难点,陈强建议从光谱特征位置搜索和光谱距离统计角度入手,分析对比建筑垃圾光谱特征的可分性增强程度,研究建筑垃圾光谱特征的选择方法。

  这一技术如何支持建筑垃圾实现精确管理?陈强介绍说,使用多源遥感数据,结合建筑垃圾的光谱选择方法、光谱特征提取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等对建筑垃圾遥感特征进行快速、高精度提取并构建数据库,进而实现针对碎片离散、随机分布、类型复杂的建筑垃圾遥感变化检测,并快速获取非法违规的建筑垃圾堆放区域与时间。

  资源利用 变废为宝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一环。“108.1-53.1+64=119”,北京建筑大学副教授李惠民用一个公式直观地展现出每亿吨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减排潜力。

  “建筑垃圾填埋处置碳排放主要产生在三个环节,分别是运输、填埋作业及土地占用。”李惠民介绍说,填埋处置每亿吨建筑垃圾产生二氧化碳为108.1万吨,而资源化利用则为53.1万吨。建筑垃圾经过资源化利用处理,其产生的水泥、钢铁、石灰等再生产品可以替代原生产品,起到减少碳排放的效应,经测算,每亿吨建筑垃圾二氧化碳减排量为64万吨。“综合来看,每亿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减排潜力为119万吨。”李惠民说。

  李惠民建议,加快构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加强产品碳足迹、碳标识标准建设,制定建筑垃圾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等技术规范,以此提升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资源化利用是解决建筑垃圾问题的关键途径,不仅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还能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对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建筑垃圾管理与资源化工作委员会顾问陈家珑认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保护环境是目的,资源化是途径。

  加强经济支撑与政策推动是实现资源化利用的关键环节之一。“把垃圾变成资源需要一个加工的过程和费用。”陈家珑表示,目前,对企业来说环境效益并未转化为实际经济效益,需进一步推进处理建筑垃圾经济支撑的政策制定。

  建筑垃圾处理的特殊性在于其市场化有障碍。“经济发达城市以补贴促建筑垃圾资源化,但存在缺少顶层设计、设施建设滞后、补贴不足等问题;欠发达地区没有补贴,资源化难开展。”陈家珑认为,建筑垃圾市场化运作的主要障碍在于产生者即建设方,未充分预留足够的处理费用。应加速制定相关制度,强制预留处理费用,鼓励自用或付费处理,以促进建筑垃圾源头减量。

  经过再生利用,一块块看似无用的建筑垃圾回炉重造,变废为宝。

  “经过近年的市场化运营发展,北京市再生产品已不再局限于初期以再生粗细骨料为主的单一种类市场格局,逐渐形成了再生铺装材料、再生道路基础材料、再生回填材料、再生砌体材料、再生功能性材料五大类建筑垃圾再生产品体系。”北京市建筑节能与建筑材料管理事务中心再生资源室主任邢晶明说。

  邢晶明介绍说,北京市实行建筑项目绿色专篇管理制度。在建筑工程立项、规划、设计、施工、监理中应当编制绿色专篇,明确可再生能源与绿色建材应用、技术路径等相关内容。政府性资金参与投资建设的建筑工程应当按照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应用工程部位相关要求选用再生产品,鼓励其他建筑工程优先选用再生产品。

  在大兴机场、温榆河公园等地标性建筑和街心公园、社区路网、河道水系等民生基础设施项目中,再生产品得到大量应用。“2018年以来,北京市已累计资源化处置建筑垃圾超过2.8亿吨;累计生产各类再生产品超过2.1亿吨,累计应用超过1.9亿吨。”邢晶明说,北京市主要城区已达到区域内的建筑垃圾产生量和资源化处置能力相匹配的动态平衡,再生产品生产能力基本满足周边区域市场使用需求。

上一篇:湖南长沙县:让建筑垃圾“变废为宝”
下一篇:没有了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