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环保科技>>新能源利用>>

加减乘『三法』联动打造样板

——德州市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侧记

  □ 张维民 徐家林

  在德州市碳循环创新示范基地,工作人员对园林绿化垃圾进行粉碎加工作业。

  德州市抢抓机遇,采取加减乘“三法”联动策略,加快构建“取自绿地—用于绿化—循环利用”的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全链闭环体系,积极打造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样板。

  统筹协调做“加法” 构建常态长效机制

  强化体系设计,统筹资源力量,凝聚形成横向整合、纵向贯通的工作合力,实现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从“管理分散”向“集约高效”转变。

  一是“组织+”,完善运行架构。印发《德州市城市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成立以市城管局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各县(市、区)园林绿化管理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完善组织架构,健全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夯实多部门协同合作的工作根基。

  二是“投入+”,强化基础设施。根据城市园林绿化垃圾产生量和分布情况,建立多元资金保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购置树叶、树枝粉碎机及染色一体化设备、翻抛机、装载机,建设55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4000平方米的发酵广场、300平方米的储存车间等,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基础设施“硬实力”不断增强。

  三是“数据+”,及时分析研判。结合园林绿化垃圾产生种类、来源、分布、季节等特点,在全市范围内统一建立《园林绿化垃圾收运统计台账》,从源头着手,细分类别,分类收集、分类统计、分类运输,切实提升垃圾收运处理能力。强化数据采集,对垃圾产生量、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等数据进行跟踪收集,作出准确分析。计划2024年3月底前完成数据统计全覆盖,为工作推进提供硬核数据支撑。

  因地制宜做“减法” 提升收运处置实效

  充分考虑园林绿化垃圾运输距离和土地资源等,分类施策确定收运处置模式。

  一是“源头-”,就地处理消化。对于远离主城区、分布零散、土壤肥力弱的地块,采用便携式粉碎机具就地处理返还绿地方式,做到源头分类,将绿化垃圾转变为土壤改良基质。

  二是“成本-”,突出规模效应。对分布相对集中、面积大、产量大的区域(如城区绿地、小区绿地、公园、旅游景区等),主要采取集中收集综合处理方式。集中处理时,注重点块结合,合理布局园林绿化垃圾分类收集、贮存、运输、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将距离市区15公里的苗圃升级为集收集粉碎、加工处理和示范应用于一体的集中处置中心,分区建设4个园林绿化垃圾处置转运站,形成“4站1中心”的闭环收运处理系统,逐步形成由点连线、由线铺面的完整收运体系。

  三是“整合-”,因形就势造景。对修剪的树木枝干等园林绿化垃圾进行适度保留,充分结合材质、色泽、硬度等材料性状进行艺术加工和组合重构,在减少绿化垃圾处理总量的同时营造独具特色的地景艺术,再现植物材料的勃勃生机。

  内外联动做“乘法” 拓展多元应用渠道

  持续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垃圾堆置有机肥和制作有机覆盖物研究,针对德州土壤盐碱严重的特点,重点开展改良措施应用,研制生产多元化产品,广泛应用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养护管理。

  一是“科研×”,深化科技赋能。加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园林绿化废弃物利用国家创新联盟”,强化与北京、济南等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共同开展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研究工作,研究相关技术标准,为城市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提供技术保障。

  二是“特色×”,提升利用效率。充分考虑德州绿化用地盐碱、板结等现实问题,结合地区土壤类型、植物种类等因素,重点开展有机质堆肥发酵和有机肥调配等研究,探索适合当地盐碱土壤的专项改良基质,实现了从绿化建设到绿地养管全应用、从土壤改良到景观营造全覆盖,有效增加土壤透水、透气性、保肥力,改善绿化苗木长势,提高园林绿化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三是“场景×”,强化示范带动。以低碳循环、资源化利用为方向,建立德州市首个碳循环创新示范基地,涵盖盐碱土改良、有机质调配、扦插育苗、容器育苗、新优植物品种引进等8项创新领域,打造深化德州市园林绿化垃圾资源化利用科学研究和示范应用的创新主阵地,创造性拓宽资源化产品应用场景,推动了园林绿化低碳循环发展。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