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环保科技>>科技创新>>

科技助力历史文化保护是大势所趋

  我国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已成为当下城乡建设发展过程中需要坚守的底线和共识。笔者认为,各地应以彰显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为核心,加快推动历史文化保护数字化场景落地,通过科技力量让历史文化“活”起来。

  运用多种技术,搭建管理平台。应以GIS、物联网、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兴信息技术为基础,采集并整合地上地下、室内室外、历史现状未来等多维信息数据和实时感知数据,创造性地搭建起历史文化资源管理信息平台,为历史文化资源数据管理、规划利用等工作提供支撑。在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过程中,既要留住历史风貌,也要激发城市活力,形成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互交融、历史文脉与时代新风交相辉映的良好局面。

  构建资源“一张图”,支撑保护全周期。应基于时空基础、资源调查、规划管控等数据,构建全域覆盖、分级分类的三维空间底板,涵盖高清影像、电子地图、三维建筑模型等内容。江苏省南京市按照“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的建设步骤,将南京城墙历史、地理、修缮等全维度数据整合起来,形成南京城墙资源管理“一张图”,为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展示与利用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持。公众可以查看南京城墙全段落精细模型、点云数据和360度全景数据等,直观获取南京城墙城砖铭文的年代变化分布情况、城门建造年代变化情况、逐年遥感影像显示变化效果等内容。

  建立资源数据库,实现数据互通共享。应研究制定各类历史文化保护对象的认定标准及评选办法,落实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主体责任和属地责任,开展全域全要素历史文化资源普查,推进各类保护对象的申报认定工作,分类建立保护名录和分布图。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历史文化资源测绘建档工作,开展数字化信息采集,形成矢量成果,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建立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同时,通过整合资源、更新模块等方式打通已有信息平台的数据壁垒,建设统一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信息数据管理平台,助力实现各个城市之间的数据互通共享。

  上线数字化栏目,鼓励公众共同参与。应通过VR、AR(增强现实)、数字博物馆、网络直播、微信小程序等多种数字化渠道,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宣传工作,引导公众深度体验古城园林、文保建筑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进一步释放古城文化价值,促进历史文化传承和保护。云南省丽江古城依托“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在实现智慧导游导览、景区慢直播、智慧厕所、智慧停车场等功能的基础上,聚焦“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开设了优质餐厅、精品客栈、特色酒吧、文化院落等板块,为公众提供全方位服务。

  总而言之,各地应积极探索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与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的互联互通,加快推动历史文化保护数字化场景落地,让历史文化遗产“动”起来、“活”起来,吸引更多人感受历史文化遗产魅力、参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张亚玲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