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环保科技>>科技创新>>

垃圾分类成效亟待巩固提升

  □ 吴宿松
 

  垃圾分类作为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和社会文明促进的重要载体,其意义已大大超越垃圾处理与废弃物资源化本身。但在垃圾分类步入深水区后,如何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分类成效,面临着巨大挑战。笔者认为,系统总结垃圾分类阶段性成果,客观分析垃圾分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明确下一步重点努力的方向,对于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厨余垃圾是我国生活垃圾的主要组成和高频品类,也是各城市推进垃圾分类处理的焦点和难点问题。“破袋”投放的“卫生”问题与“环保”效益孰轻孰重、投放时人工破袋还是处理前机械破袋、可降解塑料袋是否可行、二次分拣是否必要等都是分类投放环节的争议和困扰。在分类处理环节,技术路线尚不明确,处理设施仍存在短板,技术链条尚未打通。因而,专家认为,下一步需要加强厨余垃圾分类的科学管理和科技支撑,动态调整厨余垃圾分出率在垃圾分类考核中的权重,坚持厨余垃圾适度适量分出,最大限度地避免“先分后混”“先分后烧”,杜绝污染跨介质隐性转移。结合当地条件,充分考虑多种有机废物协同处理与资源化产物出路,以分类处理系统综合绩效最优为目标,选择适宜的厨余垃圾处理技术路线,积极稳健有序推进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

  可回收物(再生资源)回收是我国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的突出短板。再生资源回收虽然量大面广,为生活垃圾减量与资源化利用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前端回收环节的技术与管理水平未能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保持同步,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垃圾分类收运与处理系统的技术进步与效益平衡。专家表示,在双碳战略目标下,下一步应将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建设作为深入推进垃圾分类的重中之重,切实加速推动再生资源回收与垃圾分类收运“两网融合”,借助于新一代信息化技术提升再生资源回收系统的规范化管理与现代化运营水平。充分发挥市场在可回收物回收系统资源配置中的优势,通过积极的政策扶持、财税激励、用地保障、标准引导与区域统筹,提高产业集聚度、拓展延伸产业链、提升再生产品质量,打通可回收物再生利用产业链条上的“堵点”。

  垃圾收费制度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是给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提供经济约束的重要手段。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与规范性文件中对垃圾收费和生产者责任延伸有原则性、导向性要求,但缺乏可行的实施细则和有力的保障措施。各地对于定额收取、随水征收、计量征收、超量征收等方式都处于探索阶段,需要适时出台配套的实施办法与政策文件。专家认为,下一步如何加速推动垃圾收费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落地实施引人关注。需要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在国内城市开展多种形式生活垃圾收费实践的基础上,加快实施生活垃圾差异化收费制度,促进居民垃圾源头减量与分类习惯的养成;在产品类废物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试行基础上,探索在快递、外卖、电商等包装废物产生量巨大的行业,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或押金回收制度,促进包装废物源头减量、循环使用与回收利用,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