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环保科技>>新闻报道>>

用决心和行动持续推进垃圾分类

  □ 余潜山

  随着2019年以来全国各城市垃圾分类陆续迈入“强制时代”,垃圾分类已经从行业话题变成了社会话题、时尚话题,垃圾分类工作也从环卫行业局部作业变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和关键领域,我国垃圾分类进入加速落地阶段。两年多来,在推进取得初步成绩、社会影响力急剧扩大的同时,存在明显短板,离广大群众习惯养成、实现减量化、资源化等目标还有不少差距。有专家表示,在垃圾强制分类政策推行过程中,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官动民不动”的困境。政府端“风风火火”层层动员执行垃圾分类政策,居民端“冷冷清清”被动配合街道社区的垃圾分类要求。这样的判断和认识具有一定代表性。垃圾分类在推进过程中遭遇的痛点和矛盾,容易引发一些人的迷茫和悲观情绪,有人就此发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感叹。

  正确把握当下垃圾分类形势,是下一步推进垃圾分类行稳致远的关键。事实上,与多年前相比,我国垃圾分类工作的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从要求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到“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再到肯定垃圾分类“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社会文明水平”的积极作用,垃圾分类工作的定位和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垃圾处理本身。从城市治理层面来看,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抓手,垃圾分类被普遍认为是关于人居环境改善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小事”。不少城市把这件“关键小事”当成“民生大事”,全域、全链条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补短板强弱项,努力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能力,让垃圾分类成了不少城市的“绿色名片”。从社会参与层面来看,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居民共同推进完成,尤其需要居民主动配合。在居民广泛参与的过程中,通过唤醒公众生态、环保意识,使垃圾变废为宝成为可能。撬动越来越多的力量参与垃圾分类,在推动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的同时,也让城市焕发出新的活力。

  几年间,垃圾分类与普通人的关系更是变成了个人文明素质、责任感、信用度的代名词。上海市民垃圾分类的灵魂拷问让人们记忆犹新。垃圾分类不再是理想化色彩的抽象理念,而早已成为我们必须转化为行动的迫切需求。尽管一些地方存在居民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环保意识认识不足、缺乏自觉开展垃圾分类的内部驱动力和主观能动性等问题,但从抱怨到慢慢理解,从规范自我到言传身教,更多的居民从“要我分”变成了“我要分”,垃圾分类正在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垃圾分类,从我做起”,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

  2016年以前,我国垃圾分类工作多年努力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只想追求结果,太浮躁、太急于求成了,工作浮在面上,总想“一口吃成大胖子”,最终自然是适得其反、事与愿违。近年来的实践和经验让人们认识到,在垃圾分类领域,没有“速胜论”,只有“持久战”。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走好脚下的路,忠于理想,面对现实,主动作为,决心和行动力才是当下垃圾分类的正确打开方式。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