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保科技>>新闻报道>>
生态修复为城市更新增绿筑基
- 时间:2025-05-12 09:54
- 来源:中国建设报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 郑 曦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城市更新,加快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生态修复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以系统性、整体性、前瞻性的视角,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第二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介绍了北京、广州、杭州、济南、北海等地生态修复案例,通过系统性绿色转型实践,实现了环境修复与功能提升、生态价值与经济动能的协同共振,为各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样本。
理念上更加注重绿色开放共享。当前我国城市建设正以绿色发展为理念,系统推进城市空间结构的重塑。生态修复也从传统的绿化补植,升级为兼顾生态价值、社会效益与公共利益的复合型实践。在“生态优先、低碳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各地通过“存量提质”与“增量优化”并行,推动形成开放共享的绿色空间网络,重塑城市公共性与包容性。城市转型也由“工程导向”迈向“生态治理先行、功能活化共生”的更新新范式。北京市亮马河文化经济带项目,以水体生态治理为基础,重塑滨水空间连续性,带动周边业态升级,形成集生态景观、公共生活、文化消费于一体的活力水岸。通过“生态修复+空间开放+资源共享”的模式,项目不仅激活了夜间经济活力,也探索出绿色基底转化为共享平台的可行路径。
格局上更加注重体系化网络化建设。城市生态修复正由“点状治理”迈向“网络构建”,逐步形成以山水格局、绿色廊道、湿地体系为基础的生态空间骨架。在这一过程中,蓝绿融合修复、生物多样性提升、存量生态化改造、生态与产业联动等手段被广泛采用,为城市构建起多层级、可持续的生态安全格局。广州市海珠湿地项目从“环中央绿心”的整体格局出发,系统性修复生物栖息地,将生态廊道与公共空间有机融合,发挥城市气候调节功能,助力“双碳”目标落地。北海市冯家江流域项目通过陆海统筹和分区分类的修复策略,科学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提升滨海湿地的生态稳定性与生物多样性,构建起海陆通达的生态网络。
价值上更加注重多业态多场景共融。生态修复不仅是自然环境的修补,更是城市发展新动能的培育平台。各地在实践中深度挖掘生态空间的复合价值,通过生态与文化、旅游、科技、商业等多业态融合,推动城市空间实现从“绿色孤岛”向“城市引擎”的跃升。济南市“一城山色”生态修复项目,以山水格局重构为抓手,串联“山、泉、湖、河、城”的生态联系,在恢复自然本底的同时,激活文化基因,带动文旅品牌焕新。杭州市沿江景观带更新项目则通过激活工业遗产,注入文化创意内容,重构滨水公共空间,打造集休闲、展演、体验为一体的城市复合空间。
机制上更加注重长效运营可持续。实现生态修复从“项目驱动”向“机制驱动”的转变,是推动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各地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协同路径,构建涵盖资金保障、运营管理、社区共建的多元化治理体系。北京亮马河项目通过政府引导下的多方协作机制打通了生态修复、水岸治理与夜间经济之间的联动路径,激活了城市运营活力。广州海珠湿地项目构建起“财政投入+生态资产管理+社区共建”的治理模式,兼顾生态保护与价值转化。未来,应进一步强化制度供给,优化运营模式,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公众共治的生态治理共同体,让生态修复不仅“建得好”,更“运得久”。
随着城市更新深入推进,越来越多城市将实现从“修复生态”到“激活空间”的转变。城市生态修复将不仅是一项空间改造工程,更是承载未来生活方式、践行绿色理念的重要平台,成为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重要引擎。
友情链接
-
| 中国建筑
| 中国铁建
| 第一商用汽车
| 中国建造师网
| 数字化企业
| 中国交通新闻
| 中国项目招标
| 中国基础建设
| 建筑网
| 中国名企排行
| 山西建筑考试
| 中国城市网
| 中国建材市场网
| 中国工业新闻
| 综合节电
| 中国新闻网
| 工程建设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能源新闻
| 建材之家
| 城市交通网
| 中国工程网
| 中国港湾
| 中国路桥
| 全球贸易网
| 环保科技
| 国联资源网
| 绿建之窗
| 鲁班大学
| 一览路桥网
| 中国铁路
| 中国城镇
| 五展六会
| 新型建材
| 虫筑网
| 中国电建
| 建筑信息
| BICES 2025
| 冶金工业
| 中国交建
| 中国中铁
| 阿拉丁
| 河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