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环保科技>>环境产业>>

立足于“农”着眼于“改”高质量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

  嘉兴市委副书记、市长 毛宏芳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曾于2004年专门花4天时间在嘉兴蹲点调研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对嘉兴提出了“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统筹城乡发展典范”的殷切期望。这些年,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久久为功,不懈努力,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走出了一条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改革发展成果城乡共享的统筹城乡发展之路,嘉兴统筹城乡发展已进入全面融合阶段,成为全国城乡融合程度最高、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市之一。2018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279元、连续15年居浙江省首位,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676:1;有793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经常性收入超过100万元、占总数的98%,今年将达到100%。

  

图片来源:嘉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改变农居整治范式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必须避免“千篇一律”“千村一面”。实践中,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深化“多规合一”,统筹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把欧洲发达国家的农村作为标杆,像整治城市背街小巷一样去整治农村,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形成了“点线面”有机结合的靓丽风貌。

  点上,变“布点”为“亮点”。结合实际对规划予以保留的村庄开展有机更新和景区化改造,全面推行驻镇规划设计师制度,邀请国内外名家大师参与具体村庄的改造,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既有“颜值”又有“气质”的美丽村庄,建成了75个美丽乡村精品村、28个3A景区村庄。比如嘉兴海宁的新仓村,2012年以来投入建设资金3000多万元,引入专业团队进行景区化改造,2018年接待游客超过5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200万元。

  线上,变“盆景”为“风景”。按照“串点成线”的思路,对各个精品村、景区村庄之间的线路进行整体设计,加强沿线环境整治、绿化布置和漫步道、骑行道、游船线等的设置,建成16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风景线。

  面上,变“田园”为“花园”。落实浙江省大花园建设要求,按照“洁序美”的标准,对市域内所有小集镇和村庄进行改造提升,小集镇和村庄环境整治覆盖率、达标率均达到100%。美丽乡村集休闲观光、养生养老、运动健康等功能于一体,具有宜居宜业宜游的综合性特点,不但改善了农民自身的居住环境,还吸引了上海等周边城市的大批游客,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渠道。

  目前,全市已形成了9条农耕体验游等乡村旅游线路,培育了4个省级旅游风情小镇,乡村旅游从业人数接近1.5万人,年接待游客突破4000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接近30亿元。

  改进农业发展模式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低,去年嘉兴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下降到2.3%,在一些区域已经成为农民的“副业”。为巩固基础地位、提高比较效益,嘉兴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创新和推行三种农业发展模式。

  一是首创开发区集聚发展模式。按照“企业集中、要素集聚、产业集群”的思路,选择农业基础较好的镇村建设农业经济开发区,并集中资源推出了“嘉田四季”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前全市已成立农业经济开发区7家,占地面积1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2%,已引进项目59个、总投资45.5亿元。2018年,全市主要农产品“三品”比率达到55.9%,现代化指数居浙江省第三位。此外,嘉兴市平湖广陈镇、新仓镇和上海金山区廊下镇、吕巷镇、张堰镇共建“田园五镇”,以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广陈镇)与金山现代产业园区(廊下镇)为核心区域,联手打造长三角科技农业示范园区。目前,示范园区内已集聚科技型、总部型、创新型农业项目23家。

  二是探索新型农民引领发展模式。组织开展各类新型农民培训班,积极发展家庭农场,引导农业主体法人化、职业化、品牌化发展,累计培育家庭农场3619家,培养新型职业农民8431名,农业生产法人化比例达到78.8%、标准化程度达到65%,均位居浙江省前列。

  三是推行“互联网+”带动发展模式。发挥嘉兴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的优势,积极发展“农业+互联网”,突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全市共打造了113个电商专业村、17个电商镇,数量和销售额均居全国前十,涌现出浙江虹越花卉、卓然生鲜等一批“农业+互联网”龙头企业。

  改善农民生活方式

  目前嘉兴还有266万人生活在农村,他们期盼与城市居民享有均等的公共服务。为此,嘉兴在已经实现供水供电、广播电视、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城乡同网同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全面延伸,真正让农民过上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特别是实现了5个“家门口”:

  一是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坐上车”。重点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累计开通农村公交线路337条,运行线路总里程近7000公里,在全国地市中率先完成行政村通达公交,城乡客运一体化达到交通运输部5A级水平。

  二是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近“上好学”。持续推进集团化办学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率达到100%,尤其是在全省率先建立城乡教师流动常态机制,累计交流义务教育学校校长405人、骨干教师906人,分别占校长和骨干教师总数的60%和21%以上。

  三是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便“看上病”。深化优质医疗资源“双下沉、两提升”,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引导专家常驻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坐诊,让农村居民就近享受大医院的专家服务,目前全市共建成各类医联体、医共体46个,城乡“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建成。

  四是让农民在“家门口”就有“文化圈”。重点抓好农村文化礼堂、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全市95%以上村(社区)建有文化礼堂,每年开展活动5000余场、参与群众超百万人次;建成图书馆县域分馆6个、镇(街道)分馆59个,村(社区)站点400多个。特别是实现了全市所有镇(街道)文化员、村(社区)专职文化管理员“两员”制度全覆盖,形成了基层文化设施有人管、活动有人办、品牌有人创、需求有人问的长效机制。

  五是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享有保障。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目前养老保险月基础养老金达到205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平均待遇水平达到每人每月430元。2018年又在全省率先建立了覆盖全民、城乡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大病保险实现了全覆盖,城乡低保标准统一为每人每月810元,低保标准达到了最低工资标准的45%。

  改革农村治理形式

  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农村治理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征地拆迁、环境保护、集体“三资”管理等领域矛盾不少。为此,嘉兴积极探索实践新形势下农村治理的新途径。

  一是深化“十改联动”。坚持土地使用制度、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户籍制度、新居民管理、涉农体制、村镇建设、金融体系、公共服务、规划协调10项改革统筹推进,并结合时代特点突出重点事项改革,最大程度发挥改革的乘数效应。比如,把“最多跑一次”改革延伸到基层,构建形成了市、县(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便民服务体系,目前全市73个镇(街道)、1151个村(社区)均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和代办点,平均延伸政务服务事项每个镇(街道)230项、村(社区)76项。

  二是深化“三权到人(户)”。全面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及房屋用益物权、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收益分配权“三权到人(户)、权随人(户)走”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全市承包地权证颁发率达94.4%,符合发证条件的宅基地(农房)发证率达96.7%,99%的村经济合作社完成股份制改造,市、县、镇三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实现全覆盖,在66个村探索开展村级组织“政经分开”试点,30%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实现了分红。

  三是深化“三治融合”。在全国率先探索形成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创新实践“一约两会三团”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治理载体,“一约”就是村规民约或社区公约,“两会”就是百姓议事会、乡贤参事会,“三团”就是百事服务团、法律服务团和道德评判团,打造了386个“三治融合”示范村(社区),矛盾纠纷调解率保持在99%以上,实现了“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乡村治理格局。

  嘉兴在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方面所作的探索是初步的,很多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下一步,嘉兴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赋予的新使命,全力推进更高质量的城乡深度融合发展,为全国乡村振兴作出“嘉兴贡献”。
 

(责编:李霞)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