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环保科技>>新闻报道>>

“四全”实践绘就垃圾分类绿色新图景

  □ 柯晓庆 刘子跞
 

  清晨7点,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嘉瑞玫瑰园小区的陈敏阿姨熟练地将整理好的废旧纸箱和塑料瓶投入智能回收箱,“嘀”的一声,手机积分账户新增120分。4年来,她积攒的21300分不仅兑换出洗衣液、垃圾袋、保温杯等物品,更带动整栋楼居民成了垃圾分类的“践行者”。从陈阿姨的“个人蝶变”,到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资源化利用率超86%……宿迁用“全维度统筹、全链条配套、全社会参与、全周期治理”的“四全”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苏北特色的垃圾分类之路。

  全维度统筹

  顶层设计下活“先手棋”

  垃圾分类不是小事,是关乎生态民生的“一把手”工程,宿迁市委、市政府自2019年连续7年将垃圾分类工作列为政府重点民生工程,制定出台《关于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的实施意见》《宿迁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专项规划》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构建起覆盖全市的垃圾分类工作政策体系。

  自主研发的“一屏全览、一网统管、一图调度”智慧监管平台,让顶层设计有了“数字化跑道”,实现了垃圾分类工作全流程可视化、智能化管理。从设施布局到收运规范,从考核机制到资金保障,宿迁用系统性思维打破部门壁垒,实现政策制定、资源调配、执行监督的“一盘棋”推进,为垃圾分类落地生根筑牢根基。

  全链条配套

  硬核设施织密“闭环网”

  “以前扔垃圾图方便,现在分类投放成习惯,多亏了小区里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宿城区幸福家园小区王大爷的感慨背后是宿迁“三厂(场)一中心”设施网络的全面铺开。该市推行“政府牵头、企业参与、物业执行、城管督查”闭环机制,科学合理配套垃圾分类投放设施、收集容器,居民小区、公共机构等场所垃圾分类设施实现全覆盖。

  收运环节的“精准分流”同样亮眼,构建“五定一包”“五统一”的专业化网络(定时、定点、定人、定车、定线路+包清洁;统一队伍、车辆、编号、标识、调度),可回收物“定点+预约”、厨余和其他垃圾“定时密闭直运”、有害垃圾“专业暂存+规范转运”……定制化方案让分类运输像“快递配送”一样规范。宿迁建成228座垃圾转运站,其中56座具备分拣、暂存、处置等综合功能。末端处置更显实力,22座生活垃圾焚烧、厨余(餐厨)垃圾处理等终端设施日处理能力达4000吨,此外,总投资4.12亿元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协同厨余垃圾处理项目即将投产。

  全社会参与

  多元激励激活“内生力”

  “小积分换出大文明,现在全家都是‘分类达人’。”湖滨新区运河雅苑张女士家的冰箱上,贴着孩子手绘的“可回收物图鉴”,积分记录本上的数字见证着全家的参与热情。宿迁创新“积分+现金+物品+服务”激励模式,让环保行为“看得见、摸得着”。王大爷用积分换来了小孙子喜欢的玩具,居民在环保驿站既能兑换应急物品,又能转让闲置物品,今年年初以来已置换210余件,让分类充满“趣味性”。

  党建引领凝聚合力,全市9055人的党员服务队活跃在社区,28个街道实现“党建+分类”全覆盖,5个小区入选全国联系示范点。党员带头联户、进社区,形成“干部示范、群众跟进”的良好氛围,让分类从“任务”变成“共识”。示范效应持续扩散,1个国家级、7个省级示范教育基地,721个省级“四分类”提升改造小区、11个全域试点乡镇,通过“标杆引路”辐射全域。居民知晓率、参与率双双突破95%,从“要我分类”到“我要分类”的转变,正是宿迁全民共治最生动的注脚。

  全周期治理

  制度科技筑牢“长效基”

  “智能探头可抓拍乱丢乱放行为,实时监测垃圾滞留、满溢,我们通过平台远程调度转运力量,保障及时清理。”宿豫区垃圾分类指挥调度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说。宿迁依托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整合环卫作业、垃圾分类等智慧模块,实现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全流程“一屏全览”,让监管既“聪明”又“严格”。

  制度保障同样扎实,今年9月1日,《宿迁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分类监管纳入全流程,建立“事前承诺、事中监管、事后奖惩”机制,考核结果直接与企业服务费、奖惩挂钩,“奖优罚劣”倒逼责任落实。资金机制更可持续,“污染者付费+市级统筹+社会资本”模式年均撬动资金1.2亿元,通过PPP或政府购买服务,实现“投、建、管、运”良性循环,为垃圾分类长效推进注入动力。

  从陈阿姨的积分账本到覆盖全域的智慧平台,从单个小区的分类桶站到闭环运转的处理体系,宿迁用“四全”实践书写着垃圾分类的“苏北答卷”,让“绿色新时尚”真正融入城乡肌理。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