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环保科技>>新闻报道>>

垃圾分类监管不能『虎头蛇尾』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日前表示,随着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持续推进,今年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要达到90%以上,2025年年底前基本实现全覆盖。

  把垃圾分类投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以往的垃圾分类监管往往注重前端分类投放这一环,实际上,在垃圾分类处理链条中,除了前端分类,中间转运和末端处理同样至关重要。

  目前,全国各地着力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从一些地方情况看,垃圾分类还存在着分类投放不主动、分类收集不清晰、分类运输不协调、分类处理不匹配等问题。只是在前端分了类,后端还是统一处理,使得垃圾分类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垃圾分类监管不能“虎头蛇尾”,否则功亏一篑。从市民投递到运输过程,再到最后处理,都得有明确而有序、科学而合理的安排与设计。垃圾分类各环节要“看得见、摸得着”,构建全过程、全链条监管机制。

  在前端,强化垃圾分类督导员的责任意识、提高分类精准度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宣传教育培养群众的自觉分类意识,让个体成为垃圾分类的“第一责任人”。

  在中端运输过程中,回收运输车辆作为源头分类和末端处置之间的“移动桥梁”,其动态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相关部门可以借助数字技术让监管更智能。比如针对运输车辆实行“固定路线、固定时间”分类收运模式,对垃圾运输车辆统一安装GPS监控设备、随车称重系统,对接生活垃圾智慧化监管系统,实时跟踪监控车辆在垃圾收运途中的路线轨迹、称重等内容,真正实现逐车建档、全程监控,实现对垃圾分类运输重量、收运路线、车辆状态等的“一张图”全方位监管。这样可以有效监管随意倾倒垃圾、未经许可擅自设置垃圾消纳点位等违法行为。

  垃圾处置末端以往是监管的薄弱点,因为对于普通群众而言,末端处置企业相对封闭的作业环境、偏远的地理位置、专业的操作流程等都使得群众监督的目光难以触达。要管好垃圾分类末端处置企业,需要更多地依靠执法部门。可采用暗访、蹲点机制不定时抽查,同时使用“以奖代补”等方式增加企业责任意识与积极性。

  做好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既要破解源头分类难题,又要解决后续环节“梗阻”,整个链条上不能出现“断裂口”,这需要相关部门全过程严把关,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积极参与,才能让垃圾分类真正落地见效。

  晏 冰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