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环保科技>>科技创新>>

垃圾分类如何玩转“智能+”

  □ 赵太湖
 

  “小睿小睿!”“我在。”“油漆桶是什么垃圾?”“油漆桶是有害垃圾。”近日在浙江乌镇举办的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现场,一款生活垃圾分类智能督导机器人“小睿”引人注目。督导是近两年垃圾分类投放环节在许多城市兴起的普遍做法。如何有效实现分类准确、低成本的垃圾投放是难点堵点,将督导过程智能化无疑是投放过程智能化延展的一种最新尝试,社区垃圾分类驿站自助化、无人化值守模式一直倍受期待。

  从科幻到现实,“智能+”作为“互联网+”的下一站正在重塑我们的世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环卫领域也成为智能化技术的蓝海。

  在垃圾分类和处理全产业链方面,智能化总能给人们带来惊喜。在投放过程智能化、清扫工具智能化、“物联网+”收运过程智能化的背后,不仅是技术的群雄逐鹿,也是行业资本的盛宴。其中,不少被称为“神器”“黑科技”,也有不少被批评吐槽。比如,智慧环卫平台让垃圾分类全产业链管理向信息化、精细化、一体化方向全面升级,扫地机器人和无人驾驶环卫车引来人们对于行业革命的畅想。争议的例子也不少,给环卫工人戴上智慧手环,实现清扫全过程在线,虽然初衷是好的,但引来不少侵犯环卫工人隐私权的质疑声;垃圾投放过程引入人脸识别,难免会引起个人信息失控的担忧。

  智能化给垃圾分类带来了什么?这就像一场辩论赛。正方认为,垃圾分类的智能化作为产业创新“发动机”,增加了行业科技含量,提升了行业资本吸引力、做大了蛋糕,从社会角度看,改变了环卫行业社会形象,从脏乱差、矮矬穷变成洁净美、高大上。反方的声音表示,行业转型升级需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一些地方过度推崇智能化垃圾分类设备,但在现实使用中,并没有带来实际城市治理绩效的提升,甚至导致一些额外管理的负担,如技术设置局限性较大、机器操作繁琐、产品市场报价较高、后期管理运营成本不菲。

  智能生活的普及,是一种趋势,是一种常态。笔者认为,对于新技术的拥抱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不可能完全回避资本和市场逐利带来的“故事”和泡沫。作为垃圾分类产业链上的参与者应该有这样的认识,未来的社会必将是“人”与智能化的机器共生共存、和谐相处,技术是为“人”服务的,技术的背后是“人”,在这一前提下,把对“人”的尊重和社会责任作为从业者的核心价值观才能让事业行稳致远。作为相关管理部门应该意识到,技术的进步伴随管理模式的同步创新,“人”依然是垃圾分类工作的关键,帮助市民培养新习惯,提升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的意愿,才是垃圾分类的初心。从当下来看,基于公众意识增强、行为改变的分类模式和案例已得到大量验证,学习和优化这些经验是务实之举。对于垃圾分类行业中智能技术的应用应该从垃圾分类的现实需要出发,量力而行,鼓励支持但没有必要予以脱离实际的追捧,赶时髦、玩噱头、博眼球肯定难以取得实效。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