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保科技>>工程案例>>
一座“垃圾山”的绿色之变
- 时间:2023-08-30 09:28
- 来源:中国建设报
——海口颜春岭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建设纪实
□ 王佳丽
从臭气熏天的垃圾山,到鸟语花香的生态公园;从不知归处的废弃垃圾,到再生的环保建筑材料;从纯人力清洁,到智慧保洁体系建设……海口市园林和环境卫生管理局等部门负责实施的海口颜春岭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以下简称“治理和修复工程”),不断刷新海口对“绿色生态”的理解。
聚焦“生态修复” 创建绿色家园
颜春岭生活垃圾填埋场位于海南省澄迈县老城镇经济开发区,设计库容为303.74万立方米,如今累计服务近20年,库容已达到450.43万立方米,形成了高于路面约55米的“垃圾山”,污水横流。这不仅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也给附近居民带来了极大困扰。“当时,在10公里外都能闻到填埋场散发出来的臭味。”住在颜春岭生活垃圾填埋场周边的居民林女士说。
2020年年底,海口市建成颜春岭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三期项目,同步关停颜春岭生活垃圾填埋场。按照海南省委、省政府“要有彻底、根本性的解决方案,将此地建设为我省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的要求,海口市打造绿色布局,启动治理和修复工程。
自此,海口市政府全方位关注、全链条发力、全过程监督,不断完善上下联动、各方协作、沟通顺畅的工作机制。海口市副市长丁飞每月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治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压实压紧项目主体责任和施工建设责任,强化日常监管和督查督办,对不达进度要求、存量垃圾外运等问题加大协调力度,确保按倒排计划推进项目建设。
丁飞表示:“提高颜春岭生活垃圾填埋场周边居民生活质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必须本着对人民、对社会负责的态度,采取措施、积极推进,加快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将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做成环保标杆工程,让当地居民生活得更满意更舒心。”
在治理和修复工程中,海口市园林和环境卫生管理局等部门运用无害化、资源化、数字化方法,综合处置污染地块,实现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多赢,助力海口市迈上绿色生态发展新台阶。
同时,海口市园林和环境卫生管理局也积极开展“践行绿色低碳,创建绿色家园”、公众开放日及不定期邀请周边居民现场观摩座谈等活动,了解大家的需求。
如今,散乱发臭的垃圾山堆体已被黑色HDPE(高密度聚乙烯)防渗膜覆盖,周边区域空气质量得到大幅提升,水质显著向好,当地居民好评连连。“现在什么味道都闻不到了,我们特别开心,真心感谢政府部门。”林女士说。
依靠科技手段 攻克治理难题
为解决施工区域广、管理难度大且面临着末端垃圾焚烧接收受限以及工期紧、任务重等困难,治理和修复工程秉承“全面低碳环保”的理念,采用好氧稳定化预处理、渗滤液处置等固体废物处置领域多项技术工艺,将超容垃圾开挖后,把生活垃圾运送至海口市生活垃圾焚烧厂焚烧,炉渣经过处理后再进行资源化利用,飞灰则进行整合稳定化处理后实施安全填埋处置。同时,建立了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对地下水、空气环境、周边居民敏感点等实时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动态分析,预警存在的风险。
据介绍,该项目采用数字化工地建设,通过物联网智能设备和数字化信息系统,对“人员、物料、机械设备、安全、质量、安防、环境”等信息进行采集、管理分析,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工干预,同时实现业务联动控制,有效提升科学精准管理水平。
由于该工程地下水垂直阻隔系统所处位置地质条件复杂,项目采用了国内先进的上墙下幕垂直阻隔技术,将柔性复合墙与帷幕灌浆相结合,在地下水较为活跃的区域使用阻水效果更好的柔性复合墙,其他地方使用帷幕灌浆,来隔离受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避免受污染的地下水流到饮用水井、湿地或河流。项目还首创“五位一体除臭模式”多源立体除臭系统,配备了雾炮车2台、雾炮机8台、移动帷幕3套、手持除臭喷枪2套、环场除臭帷幕1套,有效解决了垃圾腐烂臭气熏天的难题。
推动转型发展 共享绿色福祉
海口市以“颜春岭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为契机,推动海口市全面绿色转型,助力全社会形成绿色生活和生产方式。
“我们打开大门做环保,欢迎附近居民前来了解项目进展。”治理和修复工程项目经理闫小刚介绍说,项目成立了舆情管控小组,采取座谈、问卷调查及现场观摩的形式与周边居民和关心颜春岭项目建设的各界人士进行交流,共同探讨项目治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管控应对措施及环境保护问题。
据了解,治理和修复工程竣工后,“垃圾山”堆体高度将由114米(绝对高程)下降至103米,边界范围将由20.7万平方米缩小至18.2万平方米(原垃圾填埋场设计红线范围),而封场后堆体土地将逐步达到中度利用标准,地下水水质逐步达到Ⅳ类标准。同时,结合后期建设规划,海口市将打造生态公园及国家级垃圾填埋场科普教育基地,让更多群众共享该项目带来的绿色生态福祉。
海口市园林和环境卫生管理局局长王辉表示:“治理和修复工程促进了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人群健康水平,促进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友情链接
-
| 中国建筑
| 中国铁建
| 第一商用汽车
| 中国建造师网
| 数字化企业
| 中国交通新闻
| 中国项目招标
| 中国基础建设
| 建筑网
| 中国名企排行
| 山西建筑考试
| 中国城市网
| 中国建材市场网
| 中国工业新闻
| 综合节电
| 中国新闻网
| 工程建设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能源新闻
| 建材之家
| 城市交通网
| 中国工程网
| 中国港湾
| 中国路桥
| 全球贸易网
| 环保科技
| 国联资源网
| 绿建之窗
| 鲁班大学
| 一览路桥网
| 中国铁路
| 中国城镇
| 五展六会
| 新型建材
| 三峡
| 中国电建
| 建筑信息化
| BICES 2025
| 冶金工业
| 中国交建
| 中国中铁
| 阿拉丁
| 河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