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环保科技>>常识>>

不文明垃圾分类提示语带来哪些警示?

  □ 吴宿松
 

  文明和法治是城市治理的基础,也是垃圾分类工作的底线。近日,“猪狗不如”等字眼竟出现在西部某市一居民小区垃圾分类桶旁的小白板上,辱骂诅咒式垃圾分类投放提示语令住户感到神经刺痛、极度不适。媒体推出相关报道后,立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此事的前因是,从2020年起,该小区物业服务企业工作人员多次入户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并在多处张贴垃圾统一投放的时间和地点,但不少住户仍不遵守此项规定。“小区有些居民从来不管垃圾投放时间、地点,随意将混装垃圾扔在单元楼门口。”而由于垃圾分类不规范,小区物业服务企业此前曾被罚款5000元。此次出现使用不文明甚至恐吓性极端方式的劝导语言,暴露出了社区在垃圾分类投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容易忽视的深层问题。

  垃圾分类急躁不得,需要保持一份定力和耐心。事件看起来是偶然的个案,承担垃圾分类管理的物业服务企业和垃圾投放居民之间没能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合作关系,致使一方“骂街”,一方受辱。投放环节出现的矛盾和争议,基层在垃圾分类管理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过去矛盾的声音之所以很少被听到,一方面是由于各地督导往往都有城管执法人员“站桶”,其威慑力为投放点秩序提供了法制保障,另一方面是在投放过程中即使有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冲突,媒体从正面报道的初衷出发,相关内容很难见诸传播渠道。需要正视的是,矛盾不显现不等于没有,尤其是在垃圾分类推进由点向面走深走细的背景下,市民素质良莠不齐,对垃圾分类接受理解程度不一,这些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可能是常态,需要久久为功,通过宣教去提升。

  垃圾分类事关城市文明,文明事需要文明办。垃圾分类一小步,生态文明一大步。这是一场需要人人参与的文明行动。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相关推广和普及工作成为各个城市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面对推广垃圾分类过程中群众可能出现的不理解、不配合行为,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在工作方法上动脑筋,而非放任矛盾激化和情绪宣泄。简单粗暴不仅没有效果,还很容易给市民造成抵触情绪。需要重视的是,垃圾分类督导过程就是沟通过程,多些劝解说服,多些有效的管理办法,共同营造文明和谐的居住环境,这样才能把好事办好。

  垃圾分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仅需要结果,还要讲究过程。垃圾分类看似很小很细很具体,却是对社会精细化治理能力的检验,需要各方治理力量的协调配合,理顺垃圾分类工作的环节及相互关系,做到分工细致、流程简化、条理缜密、管理有序。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都可能功亏一篑,甚至形成舆情。就本次事件来说,需要积极研究总结的是,如何把垃圾分类纳入社区自治内容,明确主体职责,充分调动公众和管理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确保垃圾分类责任人在区域组织管理工作中能有效履责,而不是相关监督管理措施过于粗放、“罚”字当头。只有这样,才能让垃圾投放桶站在成本可承受的范围内,做到运作环保又和谐有序,变成垃圾分类全链条的亮点。这些对于刚刚开始垃圾分类的城市和地区来说,是一道崭新的课题。让戾气和不文明行为远离垃圾分类,这中间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做好功课,偷懒不得。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