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环保科技>>新闻报道>>

噪声扰民问题这样化解——福建『静夜守护』行动侧记

  “最近,深夜没有听到商场噪声,终于能睡个踏实觉了!”在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红星国际晶品小区居民林强满意地说。噪声污染是环境领域集中投诉的热点之一。自2021年起,福建省多部门联合开展“静夜守护”专项行动,重点整治建筑施工、社会生活、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夜间噪声扰民问题。经过持续治理,各渠道噪声投诉量较整治前下降约30%,监管机制初步实现常态长效。

  因四周毗邻居民区,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某安置房项目建筑施工噪声扰民问题较突出。厦门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签订责任书,建立噪声防控“四方责任”机制。城市管理、住房城乡建设、生态环境等部门多次对该工地开展联合督导,推动噪声扰民问题整改、化解。

  据厦门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史宁军介绍,该局牵头成立执法部门、建设工地、街道社区参与的共建领导小组,协商解决噪声、粉尘扰民问题100余个。“城管部门还为我们提供噪声在线监测培训指导、点位查勘、数据校核等技术服务,执法有力度更有温度。”该项目承包企业相关负责人说。通过联合整治,该项目噪声投诉量大幅下降。

  针对噪声问题点多面广、情形多样的复杂性,福建实施“轻微问题劝导整改、突出违法刚性惩戒”机制,处理问题不搞“一 刀切”。2021年以来,累计口头劝导和责令整改12.7万次,行政处罚1.3万次,公开曝光典型案例200余起,200余家企业纳入信用监管,实现“执法有力度,治理有温度”。

  广场舞是不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健身方式,但因此引发的纠纷也不少。怎样让舞者跳得尽兴,又不打扰周边居民?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人员深入调研,精准定位了28处广场舞热门场地。不罚款、不驱赶,城管队员先和领舞的阿姨大叔们聊家常,记录活动时间、人数,科学规划“健身课表”;然后告知管理规章,活动限于早上6点半至晚上9点,保证活动不扰民;最后递上《广场舞温馨公约》:60分贝是“白天快乐线”、50分贝是“夜晚温柔线”——这个标准成了武平广场舞参与者的一致共识。

  噪声具有瞬时性,导致执法人员难以及时固定证据,不可避免面临“取证难”。为破解这一问题,福建编制《重点领域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管理工作指南》,目前已初步建成噪声监测网络。全省布设工业企业、建筑工地、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点位各10318个、2018个、570个;住房城乡建设、交通等部门在敏感点位建设声屏障2万多米;公安部门试点安装“声呐雷达”设备17套,自动抓拍违禁鸣笛车辆。

  “噪声污染直接影响到群众切身利益。”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推动城市夜间噪声污染联合防治常态化、制度化、成果化,构建起协同高效的噪声污染治理工作格局,持续改善城市夜间声环境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

  付 文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