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保科技>>新闻报道>>
推进城市节水 建设美丽城市
- 时间:2024-05-14 10:05
- 来源:中国建设报
近年来,多地深入推进城市节水工作,将节水要求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的全过程,全面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用水效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上海
实施全面节约战略 探索节约用水管理模式
近年来,上海市积极贯彻城市治理现代化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理念,实施全面节约战略,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区实际的节约用水管理模式。
持续推进节水型载体建设,以示范引领推动全社会、全领域节水。持续推动高耗水行业和大用水户开展节水技改工作,有效促进城市节水减排、节水降碳。实施“一企一策”、定额管理、水平衡测试、用水审计、节水载体建设等措施。去年年底,上海市钢铁、造纸、石油炼制、火力发电、纺织染整、食品、化工7大高耗水行业节水型载体建成率达100%。指导推进16个行政区开展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目前16个行政区均完成达标建设工作。
有序开展农业、工业、服务业、建筑业、居民生活5部分组成覆盖全行业的地方标准体系研究,使用水定额地方标准体系不断完善。主动对接用水异常单位,及时提醒异常问题,帮助排查原因,快速解决问题。定期对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开展节水监督检查,督促落实各项节水措施,进一步提高用水效率。有序推进水平衡测试工作,帮助企业单位摸清用水状况,提升用水管理水平。
结合节水型载体建设、水平衡测试、节水监管等工作,持续推广“合同节水+智慧节水”管理,借助社会机构力量,提高漏损响应速度和用水精细化管理水平。深入研究供水行业节水减碳协同效应和示范应用,探索节水与减碳关系,并应用于实践,助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组织工业水重复利用和雨水综合利用案例评选,挖掘并推广先进技术与工艺。组织用水器具水效标准和水效标识管理制度培训,开展水效标识联合监督检查,促进节水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落实金融支持,推进“节水惠”政策落地见效,社会节水减排动力更足。
围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活动主题,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节水宣传系列活动。启动上海中心城区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工作,向公众发起节水倡议。开展“文明节水达人”征集活动,各校师生积极响应,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节水创意作品。开展节水知识进课堂、节约用水科普点评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节水科普游学等,将节水科普带进校园。结合进博会契机,联合多部门开展“清瓶行动”进进博活动,部分瓶装水(饮料)生产企业结合自身业务模式,把“清瓶行动”理念传递给社会公众。宣传周期间,各大商场、公共场所纷纷在电子屏播放节水海报和节水公益视频,黄浦江畔上海中心、震旦大厦、外滩之窗同时为节水亮灯,循环播出节水宣传标语,营造出浓郁的节水氛围。
●重庆
一水多用 示范引领 营造节水新风尚
近年来,重庆市围绕“推进城市节水,建设美丽城市”主题,强化非常规水资源利用、严控管网漏损率、加大节水型载体建设,节约用水取得明显成效。
配合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探索开展市政环卫、绿化领域的雨水蓄积利用工作,公园绿地、机关事业单位、小区、学校、医院、大型公共场所等推行雨水利用示范项目,建设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优先满足路面清洗、浇灌绿地、消防、景观用水等。将再生水纳入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范围,推动大型单体建筑、公共建筑配建再生水回用系统,规划建设中水回用设施,具备条件的地方城市绿化、道路清洗、车辆冲洗等优先使用再生水。如璧山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项目,通过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设和规模化推广应用,统筹规划布局,厂网同步配套,统一管理服务,实现了有水可用,一水多用,极大缓解了该区水资源紧张的现状,优化了河湖生态,同时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完善供水管网普查,推进管网信息系统建设,加强管网档案管理。建立管网巡查检漏工作制度,供水管理部门及供水企业应根据管网的实际情况,制定管网检漏计划,加强管道检漏工作,严格控制城市公共管网漏损率。如南川区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整治工程(一期)项目,通过老旧管网改造、建设DMA分区漏损计量平台、改造智能网表等,实现计量设备管理、分区管理、采集管理、感知分析、漏损治理、水平衡分析功能,项目示范区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在8%以内。
积极推进节水型载体的建设,不断优化节水载体创建结构,提升节水载体创建覆盖率,助力节水型城市创建。通过创建节水型单位、节水型居民小区、节水型企业等载体,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强化典型辐射,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实现节水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如江北区寰宇天下天玺小区中水回用项目,坚持“可持续、绿色、低碳”的开发宗旨,配套建设两套中水系统,通过非常规水资源收集利用,每年可节约用水20%,小区绿化灌溉控制系统每平方米每年可节约用水约0.4吨。忠县重庆瑞竹植物纤维制品有限公司“以竹代塑”—竹纤维环保餐具餐盒项目,通过淘汰落后的用水工艺、设备和器具,改善节水设施,改良节水工艺,强化精准监测,建设回水复用系统,生产用水复用率可达96%以上。
●浙江
推动城市节水从粗放向集约转变
近年来,浙江省高度重视城市节水工作,深入实施节水行动,推动城市节水从粗放向集约转变,全面提升用水效率。
对照国家节水型城市最新要求,结合实际进一步规范省级创建审核标准,于2023年修订印发《浙江省节水型城市和水效领跑者城市申报与评选管理办法》,发动各地加强节水组织领导,健全规章制度,加大节水载体投入,推进各项节水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经综合评审和公示,2023年全省共创建省级节水型小区307个、节水型单位195个,命名淳安县为省级节水型城市,绍兴市、长兴县入选首批省级水效领跑者城市。同时,深入推进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2023年5月温州市、义乌市、平湖市正式入选第11批国家节水型城市。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国家节水型城市14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三。同年,对杭州市、宁波市、湖州市、嘉兴市、衢州市、舟山市、诸暨市7个国家节水型城市开展省级复查,完成台州市、丽水市申报国家节水型城市省级初审,将节水发展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
启动浙江省供水管网漏损治理三年行动,指导各地实施供水管网改造工程、管网分区计量工程、管网压力调控工程、管网智能化建设工程、完善供水管网管理制度,补齐管网短板,构建精准、高效、安全、长效的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模式,并将杭州市中心城区、宁波市区、丽水市区、象山县、德清县、嵊州市、义乌市、永康市、台州市椒江区9个地区列为省级重点建设城市(县城)。2023年全省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9%以内。
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再生水利用基础设施,再生水主要利用方向为河道生态补水、城市绿化、市政杂用、工业循环利用等,如宁波市推广运用“双膜”再生水技术提高水质,向工业龙头企业、公园灌溉单位、智慧洗车商业项目供应再生水。岚山净化水厂通过修建管道将再生水接入碧海工业水厂源水管道,实现再生水日供水超4.5万吨。2023年全省再生水利用率超过20%。
在重要时间节点,各地多渠道广泛开展节水宣传“六进”活动,组建节水宣教联盟,建立节水教育“线上+线下”基地,开展节水先锋、节水大使评选,开展县委书记谈节水、党政领导话节水等系列活动,让节水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营造浓厚的节水氛围。
●湖南
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绿色发展
近年来,湖南省加强节约用水管理,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绿色发展。全省13个地级城市中,常德市、郴州市、衡阳市、益阳市获“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长沙市、湘潭市、株洲市、张家界市、邵阳市、怀化市和桂阳县获“湖南省节水型城市”称号。通过节水型城市创建形成示范作用,带动各地以节水型企业、单位和居民小区为载体,进一步加大了节水型城市创建力度,增强了市民节水意识,提升了水资源利用效率。
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水平持续提升。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水十条”中城市节水要求,深入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指导督促各地加大老旧供水管网改造力度,2023年,全省累计改造城市供水管网1006公里。推进城市供水管网分区计量,实施消火栓分色管理,加快供水管网的网格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降低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截至去年年底,全省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平均为8.7%。
再生水利用不断加强。将城市园林绿化节水纳入《湖南省园林城市园林县城标准》,鼓励城市园林采用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方式,优先使用雨水和再生水。联合省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湖南省“十四五”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行动计划》,对“十四五”期间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进行了系统布局,要求县以上城市因地制宜推进再生水利用,着力提高长株潭城市、节水型城市及干旱走廊城市(衡阳市、邵阳市、娄底市,永州市新田县、东安县、祁阳市和冷水滩地区)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水平。建立健全再生水利用统计台账,加强再生水管理。2023年,全省城市再生水利用量约为5.12亿立方米,再生水利用率约为20.04%。
计划用水管理更趋完备。严格计划用水管理,推进用水量1万立方米以上的工业和服务业城市用水单位纳入计划用水管理范围,规范计划用水下达、加强计划用水监督。配合省教育厅开展高校节约用水情况调研,督促超定额用水的高校加快节水改造,推动全省高校计划用水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节水宣传活动深入开展。持续多年指导各地组织开展“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活动。去年,指导全省各地围绕“推进城市节水,建设宜居城市”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覆盖面广的系列宣传活动,如,举办节水宣传周启动仪式,开展节水进社区、校园、公共建筑宣传活动和水厂开放日专题活动。
●广东
将节水理念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
近年来,为完成好城市节水工作,广东省以创建节水型城市为抓手,指导各地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将城市节水理念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
强化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指导各地市开展公共供水管网现状普查,全面掌握管网漏损情况,制定有效的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控制计划,推进一户一表改造和供水管网分区计量,强化漏损控制。截至目前,全省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为7.10%,完成“一户一表”改造约392万户,全省18个地市已开展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工作,广州市被评为国家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重点城市。
积极开展节水载体创建工作。各地市积极落实节水工作资金,加大节水财政投入,大力推广节水器具,积极开展节水载体创建工作,倒逼用水方式向节约集约转变,巩固城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果。截至目前,共创建节水型公共机构单位、企业和社区(小区)等节水型载体16.82万个,市级机关节水型单位建成率为83.87%。
有序推进再生水利用。指导各地市做好再生水利用设施分年度计划,加大再生水设施建设,补齐城市再生水利用设施短板,积极探索再生水利用途径。截至目前,全省城市再生水利用率为42.97%,缺水型城市再生水利用率为47.25%。联合省水利厅等6部门成功推荐广州、深圳、东莞三个地市申报国家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今年4月,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等3部门推荐佛山市申报国家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
积极推动节水宣传。坚持每年利用“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等宣传节点,省市上下联动,组织动员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广泛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大力开展节水宣传活动,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进城市节水工作的良好氛围,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使节约用水的理念更进一步地深入人心。印发城市水务工作专题简报,定期通报先进经验做法,鼓励各地大力推进城市节水工作。
截至目前,全省21个地市中共20个地市节水型城市创建达标,其中,广州、深圳、汕头、佛山、东莞、中山6个缺水城市全部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考核标准》,深圳、珠海、汕头、广州、东莞5市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5市成功创建“广东省水效领跑者城市”;茂名、云浮两市达到《城市节水评价标准》II级要求,其他地级以上城市除揭阳市外均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考核标准》要求。
●广西
稳步有序做好节水工作
去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聚焦加强统筹部署、推动项目建设、抓好试点示范、加强计划用水管理四个方面,扎实推进城市节水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印发年度城市节水工作计划,分解下达供水管网改造建设等节水工作任务;多次召开工作推进会并组织专家赴各地开展实地指导,并将公共管网漏损率列为县域经济考核指标,推动各地进一步提高对节水工作的重视程度,稳步有序做好各项节水工作。
积极开展城镇供水管网老化更新改造。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城市燃气等市政管道老化更新改造实施方案(2023~2025年)》,2023年全区累计完成供水管网老化更新改造362.94公里。大力推进桂林市海绵城市示范建设,截至2023年年底,桂林市海绵城市示范建设项目开工69个、竣工25个,完成投资12.1亿元。
抓紧复核和巩固南宁、桂林、北海、北流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成果,4市累计创建节水型居民小区136个、涉及居民27.7万户。积极推进南宁市国家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试点,完成158个三级分区流量计安装,并建立完善公共供水管网控漏激励机制。强化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推动全区污水资源化利用达到2.78亿立方米,南宁、北海市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获国家有关部门“十四五”中期评估肯定。大力开展节水单位建设,2023年全区共创建自治区级节水单位51个,累计创建自治区级节水单位506家、设区市级节水单位2165家。
持续督促指导各地对公共管网内用水大户下达、核定及备案年度用水计划,开展节水管理和日常监管。截至2023年年底,全区纳入计划用水共计9502户,计划用水户实际用水量为41.46亿立方米,节约用水2.9亿立方米。印发《自治区水利厅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强和规范计划用水管理工作的通知》,将年用水量达1万立方米及以上的工业、经营服务业、行政事业用水单位纳入计划管理用水范围,建立完善管理台账,按月、按季、按年开展考核,进一步提高计划用水管理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
此外,各地走进社区、校园、机关单位和企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节约用水宣传活动。其中,南宁市在7个辖区同步开展节水宣传活动;举办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公众开放日活动,向群众科普水的净化过程。北海市在中小学、幼儿园广泛开展节水宣传教育;在居民小区推广节水型器具和雨水利用、水循环利用等先进技术。
●云南
节约集约利用城市水资源
去年以来,云南遭遇自1961年以来有气象记录最严重气象干旱。全省加大管网改造及漏损治理、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积极推进污水再生水利用,全面节约城市水资源。
玉溪市红塔区及周边严重缺水,市、区住房城乡建设局积极开展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工作,全力做好城市抗旱保供水工作。2019年,红塔区实施老旧小区改造伊始,为解决老旧供水管网破损不堪、“滴冒跑漏”等问题,由老旧小区改造建设方出资70%、供水企业出资30%,共同筹集资金推动实施老旧小区范围及周边老旧供水管网漏损治理。目前,12个片区全部实施老旧供水管网改造,改造涉及7000余户,获得了改造小区群众的一致好评。玉溪市供排水有限公司紧紧围绕漏损治理目标,陆续推行DMA分区夜间最小流量方法管控漏水。玉溪市多年以来一直坚持凡用水必实行计量收费原则,红塔区结合水价分类定价的原则,对建筑消防、绿化、市政、环卫等用水统一实施水表计量收费。
今年年初以来,昆明市降雨较常年同期偏少,河流断流、库塘蓄水量下降明显,旱情持续发展,抗旱保供水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为化解旱情,节约集约利用城市水资源,昆明市系统谋划城市再生水利用。把再生水利用配置作为节水工作的重点内容开展规划编制,将再生水纳入流域和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和配置体系,提出了各阶段集中式再生水、分散式再生水利用与发展规划,并明确了再生水利用的建设目标。逐步健全完善再生水利用的法规和配套政策,出台了10多项有关节水和再生水利用的法规、规章和政府规范性文件,形成职责明确、机制通畅、制度健全的有关再生水利用的法规制度体系。通过实施昆明市主城再生水处理站及配套管网扩能增效项目首期、二期工程等重点工程,完善再生水调配体系。同时,实施集中式再生水输配管网项目,打通“毛细血管”,保障再生水就近取用、便利取用,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坚持节水“三同时”制度推动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计划供水节约用水办公室对落实情况进行核查、督办,要求符合再生水、雨水综合利用设施建设条件的项目及时开展相关建设工作,并到市级节水管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实施“特许经营+专项资金补助”的再生水利用激励政策,采取特许经营方式,推动再生水利用市场化;采取专项资金补助的方式,对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分散式再生水利用设施鼓励提高再生水使用量。
●苏州
多渠道共筑节水社会
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市高度重视节水工作,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高标准高质量落实国家节水行动,积极探索节水型工业园区等不同节水载体创建的新路径、新方法,成效显著。
完善市级用水定额体系
苏州市自2013年开始制订用水量较大行业的主要产品用水定额,先后发布《苏州市电子行业主要产品取水定额》《苏州市宾馆、医院和造纸行业主要产品用水定额》,其中部分用水定额被纳入省级用水定额体系。
同时,为加强市级用水定额制订工作力度,苏州于2020年起先后发布《苏州市农林牧渔业、工业、服务业和生活用水定额(2021年修订)》《苏州市部分行业补充用水定额》,新增43类行业91个产品的102项用水定额,进一步扩大了市级用水定额覆盖面。
此外,市水务局组织对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单位的产品和用水对象用水定额覆盖情况进行梳理,编制了《苏州市级用水定额补充调查分析报告》,制定了“十四五”期间市级定额补充修编计划,每年制(修)定不少于6项市级用水定额,形成了常态化机制。
建立实施“节水专员”制度
苏州建立计划用水单位“节水专员”制度,旨在服务用水单位、优化营商环境,激发节水内生动力,推动用水方式转变,提升水资源综合利用效能。从用水单位实际需求出发,围绕节水技术、法规政策、计划用水等方面制定培训课程,截至去年年底,累计18批次,1909家企业(单位)的1938名管理人员通过培训和考试获得“节水专员”证书,其中年用水量10万立方米以上计划户已实现“节水专员”培训全覆盖,为提升用水单位节水管理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实施“节水专员”制度一方面为企业培养了节水人才,帮助企业降低用水成本;另一方面以专员作为纽带,有效推进了节水各项工作的开展,提升了节水管理整体效率。
开展节水型工业园区建设
苏州于2017年率先探索开展节水型工业园区建设试点。2018年,江苏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建成首个市级节水型工业园区。市多个部门联合指导园区建立协调机制,制定节水制度并强化执行。注重节水技术改造,推动节水载体建设,通过加强宣传教育,组织专项培训,解读节水相关法规政策,指导企业落实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苏州切实发挥已建成园区的示范效应,总结出一整套有特色、有实效、可参考、可复制的水乡工业园区节水模式。
“水讲堂”实践文明理念
在深入推进城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过程中,苏州市通过打造“水讲堂”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宣讲节水常识与开展志愿服务有机结合,推动节水宣传进校园、进社区、进群众身边,持续营造全民节水氛围。
“水讲堂”以文明实践为抓手,整合水务行业资源,创新水务服务项目,扩充水务志愿者队伍,构建了“机制健全、队伍充实、服务优质、项目务实、运行高效”的水务行业文明实践工作体系。服务对象主要包括幼儿园儿童、中小学校学生和社区居民等,服务内容主要是开展节水护水科普宣传讲座。“水讲堂”项目自启动以来,共开展节水公益讲座210余次,对5万余名师生、市民进行授课宣传,知名度和覆盖面不断扩大。近年来,陆续与姑苏区46所中小学校、147个社区联动巡回宣讲,目前覆盖率达到95%,获得了群众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
●西安
试点助力再生水利用提速
近年来,陕西省西安市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扎实推进节水及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工作,在精打细算用好每一滴水上“想办法”“出实招”,全力推动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利用。通过不断摸索实践、推动完善政策、加大资金投入,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因地制宜 全域推进
西安市根据再生水利用现状、产业布局特点等,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行业领域和区域特点,全域整体推进。一是多措并举,再生水市政杂用占比稳步提升。针对西安市市政杂用、绿化灌溉、景观补水再生水占比偏低问题,由市城管局、市水务局牵头,落实15个责任单位市政杂用、绿化灌溉、景观补水再生水利用项目24项,占利用项目的56%,成为试点重点推动领域。二是因地制宜,高校再生水利用亮点突出。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西安市共完成了6所高校再生水试点。其中,西安思源学院将再生水用于景观环境、绿化浇灌、教学楼宿舍楼冲厕,年再生水利用量约60万立方米,实现了校园污水“零排放”。三是率先垂范,市直党政机关积极落实再生水城市杂用。机关单位带头落实再生水利用工作,将城市再生水接入机关办公区,再生水水质达到地表水准四类标准,可用于办公区道路冲洗、绿化灌溉、公厕冲水等,年再生水利用量可达30万立方米。四是突出重点,实现火力发电行业再生水利用全覆盖。西安市共有5家火力发电公司,为实现热电企业再生水利用全覆盖,各企业积极采取措施,接引再生水,不断提高再生水利用占比。
合理配置 用户优先
为构建再生水利用新格局,西安市将再生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明确西安市及各区县、各开发区用水总量控制中再生水最低利用量。明确了各行业领域的利用规模,并在对使用再生水的用水单位下达计划用水指标时提出最低利用量,减少新水消耗。同时,为打消社会对再生水的顾虑和排斥,西安加大对再生水处理工艺技术提升的投资力度,按照不同用户对再生水水质的不同需求供给再生水,实现了分质利用、优水优用。用户对再生水利用的接受度得到了显著提高。
目前,许多再生水利用区域还是以再生水厂为中心,围绕用户铺设管网,形成枝状管网,供水保证率不高。试点以来,西安市在再生水生产输配设施建设过程中,主要以优化管网布局为重点,加快推进再生水水源连通,尽快在试点期内形成再生水环状管网,提高供水保证率,促进再生水用户的发展。
市场驱动 财政扶持
为实现再生水可持续利用,西安市积极推动市场主体参与再生水生产输配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试点涉及所有的生产输配设施建设项目和再生水利用项目全部由市场主体负责建设、运营和管理。并鼓励再生水运营企业探索和用户按照优质优价的原则自主协商定价,充分发挥再生水价格优势,通过价格调节和市场驱动,激发再生水利用推广的内生动力。
在再生水投融资方面,西安市在加大财政资金对再生水利用配置项目投入的同时,积极拓展再生水利用投融资渠道。西安市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的同时,市级水利发展资金中再生水利用配置项目投资力度也大幅提升。市级水利发展专项资金对生产输配设施项目按30%比例投入资本金,对利用项目按20%比例补助扶持。针对部分再生水利用项目投资大、投资回收周期长、建设资金不足问题,西安鼓励用水单位积极引进社会投资,采用合同节水模式弥补用水单位资金不足的困难。
●贵阳
建好载体 深挖潜力
一滴水,究竟有哪些价值,能变幻出怎样的业态,又将如何助力筑城绿色发展?
【破 局】
以载体为媒,借水行舟,探索“节水”促发展,是贵州省贵阳市的答案。企业、机关、居民小区、学校等载体既是生产生活的基本细胞,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用水单元。贵阳市将上述载体作为城市节水主阵地,推动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破解资源型、工程型缺水的城市困局,加快形成节约集约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城市节水整体效能,以节水扩大经济社会的发展空间。
【成 果】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而水资源的供给却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将节水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全过程,是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根本出路。随着节水工作的深入和国家节水行动的实施,贵阳市节水载体建设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截至2023年年底,贵阳市累计建成节水载体1340个,实现节水载体268倍的量级增长,工业企业、机关学校、居民社区等各行业领域全覆盖,成为城市节水成果的展示厅和数字馆。
【联 动】
贵阳市通过节水联席会议机制,建立起市级节水管理部门—行业管理部门—区(县、市、开发区)—用水单位的四级节水管理网络,引导和督促用水单位从“要我节水”向“我要节水”的观念转变,充分挖掘企事业单位、社区(小区)等社会单元的节水潜力,协同有关部门推动节水型企业、单位、社区(小区)建设,推广节水型器具、节水设备和节水工艺,提高用水效率,结合绿色工厂、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充分发挥行业部门优势和社区在家庭、单位等整个社会网络中的纽带作用,推动节水理念、节水工艺、节水方法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筑牢城市节水的社会基础。
【护 航】
贵阳市对新、改、扩建工程项目严格实行节水“三同时”制度,实现建设项目的主体与节水措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最大限度避免了建设工程正常用水后的“补丁式”建设,有效夯实了各行业领域节水载体的建设基础。同时对节水载体开展5年一复查工作,强化标准、规范程序、注重成效,将节水载体复查作为检验节水管理成效的重要手段,实现增量换乘、存量焕新。
【求 精】
在节水载体建设中,求精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态度,也是推动节水工作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打造节水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整个社会节水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建设节水标杆。贵阳市在省级节水载体建设的基础上,好中择优选树节水标杆。多家企业、单位成功建设为省级节水标杆企业(公共机构),成为行业节水典型示范,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节水经验。
遴选节水型高校典型案例。贵阳市全面推进节水型高校建设。目前共建成节水型高校11所,两所被遴选为全国首批节水型高校典型案例,引领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的生活习惯和良好风尚。
开展水效领跑者行动。贵阳市多部门联合推动公共机构水效领跑者遴选工作,结合省级节水型单位在节水管理、技术改造、工程建设、节水宣传推广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开展公共机构水效领跑者遴选申报工作。多家单位入选2024~2026年度公共机构“水效领跑者”,成为公共机构行业用水效率“领跑员”。
培育节水教育基地。先后建成多家省级节水教育基地,成为弘扬节水文化、普及节水知识、提高节水意识的重要平台。
●银川
做精做细做实节水文章
为全方位推进“四水四定”(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以全面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目标,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节水投入等举措,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建设稳步推进,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成果得到了巩固和提升。
推进节水智能化管理
为推动城市节水智能化供水节水管理建设,进一步实现节水精细化管理,银川市建设完成了智慧水务平台,涵盖“取水—输水—制水—供水—客服”全业务链的智能化应用管理。同时,开发完成了城镇公共供水管网非居民用水计划管理平台、自备井取用水户计划用水管理平台及水资源实时监测与信息化管理平台。用水单位只需自行登录程序,便可足不出户办理用水计划申报、调整等相关业务,实现了城市节水用水监管信息化管理。
擘画再生水利用规模
目前,银川市建成区共建有8座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90万吨/日。其中5座建有送水泵房及配套管网,具备再生水输送能力。已建成再生水管网总长约206公里,主要用于热电厂循环用水、绿化、道路浇洒和河湖生态补水。
加快推进再生水利用,是增加水资源供给、缓解供需矛盾的重要举措。为持续提高再生水利用率,银川市及时编制起草《银川市再生水利用专项规划(2021~2035年)》《银川市城市再生水利用管理办法》等专项规划。同时,与银川市政建设集团签订协议,注册成立了银川市再生水开发利用有限公司,由再生水开发利用有限公司投资实施银川市经开区污水资源化利用配套再生水工程,满足了银川经开区多家企业投产后的用水需求。
按照不同用途水质要求,统筹将再生水用于工业生产、市政杂用、生态环境等领域。通过布设再生水取水水鹤、绿化喷头等设施,加大城市绿化、环卫道路清扫等市政杂用领域再生水利用力度,同时在满足再生水水质要求条件下,扩大再生水用于河湖湿地生态补水、景观环境用水的规模。
助力提升工业水效
节约工业用水是应对水资源短缺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银川市大力推进工业节水工作,不断强化水资源管理,以提高节约用水功能为导向,从水资源使用和排放两个源头抓起,全力推进水资源再循环利用工程实施,通过一系列的拧紧工业“节水阀”举措,促进工业企业生产绿色转型,实现工业经济生态和经济的“双赢”。
其中,天通银厦新材料有限公司自建污水处理站,设计处理量3000立方米/日,用于处理衬底加工项目生产废水。通过多次水质监测和生产工艺等技术论证,将衬底加工厂生产废水处理后回用于育晶工厂循环冷却(蒸发)系统,年累计回用30万立方米。
宁夏东部热电4×200MW级联合循环热电冷联产项目总装机容量4×223.2兆瓦,年设计发电量可达47亿度,近年来通过节水技术改造手段,不断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水平。首先对锅炉补给水系统废水进行回收改造,锅炉补给水制水产生的高盐废水回收至循环水系统再次利用。其次对EDI系统废水进行回收改造,EDI废水回收至一级反渗透入口,不仅增加了除盐水制取利用率,每年共计节约新鲜自来水6万吨。截至目前,除生活用水外,其他生产用水、消防用水、绿化用水均使用再生水,再生水使用比例达到99%。
●荆门
创新漏控手段 减损初见成效
为加强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健全管控长效机制,近年来,湖北省荆门市围绕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因地制宜采取措施。一方面加强公用行业政策指导、措施督办,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市水务集团学习前沿技术,结合实际,推出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具体举措,确保城市节水取得成效。
强化绩效考核,提高治理效率。建立三位一体、上下贯通的工作方式,将节水工作作为相关部门、企业考核工作人员的重点内容,与企业全员绩效直接挂钩,引导干部职工形成降低漏损率的责任意识。每年制定漏控工作方案和目标责任书,结合实际确定年度、季度漏控指标任务,加大管网检漏和管网维修等单位的考核权重,对抄表、维修、检漏等岗位实行量化考核,依据漏损率和漏损量两项指标对抄表抄见率、准确率、维修次数、检漏次数实行浮动考核。
完善数据分析,找准漏损病因。为提高基础数据准确性,市水务集团改单双月混抄为按月、定日、定点抄表。加大投入,摸清每个区域的规律和用水特点,再依据供水管网现状和地理情况,确定以分区计量为主要管理手段,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管理,每日对夜间最小流量进行数据分析,每月对考核表水量进行比对,凡出现水量异常情况,立即到现场集中会诊、查明原因。
精细化查漏探漏,查找漏损隐患。市水务集团每年组织春季、秋季管网普查,不定期巡查供水管网,平均每年查找DN100以上漏点500处左右,做到快速定点、快速维修、快速恢复。同时,充分发动社会力量“撒网捕鱼”,对举报供水漏点、偷盗用水行为进行奖励,年均报漏900余处左右,发现查处乱搭乱接等违章用水行为30起左右,切实提高了管网巡查漏损隐患效率。
推进老旧管网改造,做到重病根治。近年来,荆门市先后集中迁改了象山大道、白云大道以及3条高速公路出入口等供水主管道,更换关公大道等多条补丁多、漏损大的支管网,有效解决了主线、支线管网漏损问题,效果显著。
做好急症立治,及时开展维抢修。市水务集团将维修及时率作为漏损控制重要指标,定期进行抽查,要求“城区20分钟到、城郊40分钟到”“小修不过夜、大修连轴转”,及时解决隐患问题。例如对虎牙关大道道路中间DN300过路钢管迅速展开维修后,管网夜间流量由80立方米/小时左右降低到50立方米/小时左右,回归至正常范围。
目前,荆门市在中心城区范围已构建四级计量分区,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全域覆盖、实时监测。年漏损水量从2015年的1137.08万立方米下降至2023年的633.62万立方米,降幅达44.26%。
●鹰潭
智能化提升节水管控效率
近年来,江西省鹰潭市高度重视城市节水工作,大力实施“节水行动”,取得明显成效。
依托智慧水务,提升管控效率。鹰潭智慧水务以“实用性智慧水务”为核心,大规模使用NB-IoT(窄带物联网)智能水表,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实用性智慧水务,实现数据汇聚、资源共享、业务互通,全面提升管理、控漏和调度能力,减少了细支管网的跑冒滴漏。实现了对城区水质监测、供水管网压力(流量)等实时监测,能及时发现管网漏点和用户表内异常,降低管网漏损,更好地保证居民和企事业单位正常供水。
规范计量收费,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水价,非居民用水实行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组织供水服务进农村、社区、学校等供水宣传活动,向居民用户普及用水及节水知识;加强各单位内部用水管理,建立节水管理制度,工业企业采用分质供水、高效冷却和洗涤、循环用水、废水处理回用等先进、适用节水技术、工艺和设备,降低单位产品(产值)耗水量,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表后延伸服务模式,增值服务协助居民和企事业单位查漏及表后管维修。鹰潭市始终坚持以“非垄断思维做供水”的服务理念,将服务延伸至表后,切实有效地为用水户减少漏水损失。2023年为20多家企事业单位和10多个小区减少表后漏水量共计约50万吨。
推进总表改造,加强水表计量检定管理和水表到期轮换。总表用水改造前存在管道的跑冒滴漏、总分表之间的计量误差等情况。2023年,鹰潭市对金鹰名仕园、区武装部、区财政局宿舍等总表用户进行一户一表改造。改造后统一安装智能远传水表,用户可通过手机端及时查看每月用水量、应缴水费、账户余额等信息,并在线上完成缴费和预存。
本版内容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水务处提供
友情链接
-
| 中国建筑
| 中国铁建
| 第一商用汽车
| 中国建造师网
| 数字化企业
| 中国交通新闻
| 中国项目招标
| 中国基础建设
| 建筑网
| 中国名企排行
| 山西建筑考试
| 中国城市网
| 中国建材市场网
| 中国工业新闻
| 综合节电
| 中国新闻网
| 工程建设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能源新闻
| 建材之家
| 城市交通网
| 中国工程网
| 中国港湾
| 中国路桥
| 全球贸易网
| 环保科技
| 国联资源网
| 绿建之窗
| 鲁班大学
| 一览路桥网
| 中国铁路
| 中国城镇
| 五展六会
| 新型建材
| 三峡
| 中国电建
| 建筑信息化
| BICES 2025
| 冶金工业
| 中国交建
| 中国中铁
| 阿拉丁
| 河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