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环保科技>>解决方案>>

系统治理推进垃圾分类 添彩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 吕纪飞 李正东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将垃圾分类作为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的重要抓手,通过党建引领、法治保障、完善体系、文化培育、差异治理和激发市场动能的全链条治理模式,构建起“源头分类精准化、中端收运规范化、末端处理资源化”的循环体系,成功绘就生活垃圾分类的崭新图景。

  党建引领聚合力

  构建协同治理架构

  吴忠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建立起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治理架构,为垃圾分类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市级层面定期研究解决设施建设、资金保障等关键问题;县(市、区)级政府将垃圾分类纳入年度重点工作,通过项目化推进、节点化考核确保政策落地;乡镇(街道)层面创新“网格党建”模式,划分党员责任区,组织党员干部包片督导、入户指导,将分类成效纳入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体系。

  基层治理创新突出三个结合:将垃圾分类与文明城市建设相结合,通过示范社区创建、星级小区评定激发活力;与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相结合,培养兼具环保理念和服务能力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与民生服务改善相结合,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同步规划分类设施,将垃圾房建设与社区便民服务空间有机融合。

  这种“党建+”模式既强化了组织引领,又实现了民生工程与生态工程的协同推进。

  法治保障筑根基

  完善制度监管体系

  吴忠市构建“法规约束+标准引导+监管强化”的制度体系,为垃圾分类提供刚性支撑。

  地方立法层面,修订《吴忠市城乡容貌和环境卫生治理条例》,专设垃圾分类章节,明确各环节主体责任和处罚标准,建立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制度。配套出台《吴忠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指导目录和投放指引》及设施建设规范、收运处置规程等技术标准,实现分类容器配置、运输车辆改装、处理工艺选择等全流程规范化。

  在监管体系方面,吴忠市建立多部门信息共享机制,生态环境、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等部门按职能抓好行业监管;完善社会监督网络,利用12345便民服务热线,发挥市民监督员队伍力量,形成行政监管与社会监督的合力。

  这种“教育引导+行政执法+信用约束”的监管闭环,有效提升了制度执行力,为垃圾分类工作奠定坚实制度基础。

  体系创新激活力

  构建全链条治理格局

  吴忠市着眼全生命周期管理,构建覆盖城乡的资源循环网络。前端分类推行“定时定点+误时投放”模式,设置标准化投放点,党员现场指导确保分类精准;中端收运实施“不同种类、不同车辆、不同去向”专项运输,建立电子台账实现智慧化监管;末端处理统筹布局焚烧发电、再生利用等设施,形成衔接顺畅的处理体系。

  资源化利用突出三个方向:可回收物建立专业化分拣体系,培育骨干回收企业;厨余垃圾采取“集中处理+资源处置”方式,实现能源回收;有害垃圾实施全过程闭环管理,委托专业机构无害化处置。同时,通过“宣传教育—实践养成—文化浸润”培育生态理念,形成“榜样带动”“积分激励”“文化融入”三大社会动员机制,让垃圾分类成为市民自觉。

  针对西北地区城乡二元结构特点,吴忠市还创新实施分类治理策略,差异治理破解区域难题。城区聚焦精细化管理,推行“老旧小区”改造,根据人口密度、空间布局优化投放点位,建立物业服务企业履约评价制度。城郊接合部重点整治乱堆乱放,通过设置临时分拣站、建立流动收运线路等方式实现动态管理。农村地区突出因地制宜,将垃圾分类与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统筹推进,推广“庭院三包”“门前三包”责任制。

  此外,吴忠市还探索建立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协同”的多元投入机制,激发市场主体参与活力。通过特许经营等模式引入专业环保企业,在垃圾收运、资源化利用等环节建立市场化运营体系,对从事再生资源加工、环保技术研发的企业给予相关政策支持。培育垃圾分类服务新业态,发展“互联网+回收”模式,支持企业开发上门回收APP,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回收网络。

  如今的吴忠市,垃圾分类已从“政府推动”迈向“全民自觉”,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治理”。通过持续完善治理体系、创新治理手段、培育文明风尚,以生活垃圾分类“小切口”,书写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大文章”。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