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保科技>>解决方案>>
爱社科技:消除我国工业能耗“剪刀差”
- 时间:2013-05-16 13:36
- 来源:北京商报
中国整个空气压缩机市场每年要消耗2800亿度的用电量,相当于东北三省的年用电总量,空压系统存在30%的节能空间,超过北京市的年用电总量。在北京爱社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爱社科技”)创始人、董事长蔡茂林眼中,节能要从“节”和“省”两个方面入手,“系统节能”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减少需求,称之为“节能”;二是按需供给,称之为“省能”;合为“节和省”。只有同时做到“节”和“省”,才能真正做到节省能源。
惊人的工业能耗“剪刀差”
2002年,中国经济进入快车道,随后涌现出一大批企业,尤其是重工业得以迅猛发展。但是在高额利润的掩盖下,能源紧张问题未被中国企业重视。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前夕,国际油价逐步走高,迫使中国企业真正重视起能源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产值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无论是横向与国外先进水平比,还是从自身纵向发展看,中国企业的节能空间和潜力都很大。
据统计,我国工业能源消耗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71.8%,其中钢铁、化工、建材、电力、石化、有色、纺织、轻工八大行业主要产品的单位产量所需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但锅炉、水泵、空压机、电动机等主要动力设备的效率仅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蔡茂林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国内外企业在产品单耗与动力设备效率上存在的30%剪刀差反映了我国企业的一个惊人现状:买了好动力设备,但其末端用能设备没用好”!
据了解,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绝大部分工厂建设初期主要考虑建设速度和成本,追求快速投产以抢占市场。这造成生产线上大量用电、用气、用水等末端设备的设计、运行及保养仅从生产保障需求出发,而较少考虑实际生产中的负载波动,造成末端过度供能、效率低下、浪费严重等恶果,是工厂建设中留下的巨大硬伤。
蔡茂林认为,“各行各业中与生产工艺及流程紧密相连的末端用能设备,由于要求行业背景及专业性强,技术改造门槛高,其节能市场一直未能得到重视和开发。使得我国30%剪刀差问题始终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从海归到艰难生存
1996年,硕士毕业后,蔡茂林带着对节能环保的满腔热爱,到日本继续深造。
在日本期间,他发表过学术论文40余篇,技术解说20篇,调研报告6篇。他的博士毕业论文《气动系统的能量评价研究》在世界上首创气动动力(Pneumatic Power)概念,解决了困扰气动界多年的能量评价标准问题,为查明气动系统内的能量损失提供了量化标准,为气动能量评价体系的创建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成果获得日本流体动力系统学会最高奖——学术论文奖。基于该成果的气动动力仪已获日本专利,它的普及为日本的汽车、IT、电器等主要制造业的自动化工厂每年节约耗电约40亿度。
这些成就的背后,挡不住蔡茂林那颗热诚的报国之心。2005年11月,一个消息传来,让他感到无比的振奋,“‘十一五’规划即将出台,首次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这一量化指标”。他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我就感觉,到了该回国的时候了”。
2006年初,蔡茂林毅然放弃了当时在日本的优越生活,选择了回国发展。那时,国内大部分企业对节能的程度还远远不足。节能在那时就像是一件奢侈品,都认为很好,但多数企业都不愿掏钱去购买。
“刚回来时,确实很艰难。只能从做一些咨询的项目入手,去逐渐了解中国企业的需要。”说起刚回国的时光,蔡茂林脸上不是苦涩而是淡淡的笑容。
颠覆性的节能理念
三年的时间,让蔡茂林从刚回国时的海归逐渐变成一个接地气的行业专家。
“三年时间,不但让我熟悉了国内的政策,也了解了企业的需求,也逐渐感觉到国内越来越好的大环境,是到了创业的时候了。”2009年3月,北京爱社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中关村海淀园正式成立。
蔡茂林结合自身所学,将目光放在工业领域中差不多每个厂房都有的大家伙——空气压缩机(以下简称“空压机”)上。空压机在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造纸、纺织、化纤等行业应用十分普遍。而这些行业都是用能大户,其中整个空压机市场每年要消耗2800亿度的用电量,相当于东北三省的年用电总量。然而,虽然空压机是这些行业最“敬业”的成员之一,但很少有人真正关心过这个大家伙的节能潜力。
压缩空气属于工业生产的四种基本流体介质——水、压缩空气、蒸汽、天然气之一,其能耗约占工厂总能耗的10%-35%。蔡茂林说,长期以来,压缩空气在工业使用中,仅有60%的能耗用于生产,其余40%的能耗浪费在动力设备负载不匹配、末端设备用气不合理、供气管网配置不科学等原因上。“一般企业在对空压机系统实施节能改造后,节能效果可以提升30%左右。”
在蔡茂林眼中,空气压缩系统节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要对源头空压站房进行“省能”管理。“省能”简单地说就是提升空压机的运行效率、加大用气匹配率,优化运行后的产气量即可匹配工业现场的耗气量。另一方面,对末端进行“节能”管理。进行精细化管理,减少末端能耗是直接减用量,才能从使用根源上削减能耗。
这完全不同于一般节能公司把“大马拉小车”改成“小马拉小车”,认为末端设备是工艺要求,不可更改。爱社科技颠覆了这一传统思维,致力于末端的个性化、精细化的节能改造,将“车”变得更小,在蔡茂林看来,“这是用幼马拉更小的车”。
意外的第一单生意
与所有创业公司一样,爱社科技创业之初的业务拓展也极其艰难,每天不停的奔波基本都是在做无用功。
一个偶然的机会,蔡茂林带着公司团队来到山东某轮毂制造公司,介绍自己公司的技术和产品。“那次山东之行,创造了我们公司至今没有打破的一项纪录——第一次接触,第二天签约。现在想起来都还是那么的不可思议。”蔡茂林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我们当时介绍完之后,就准备当天离开。该公司老总的一句话让我们留了下来——‘你们的专业性和前瞻性让我感到意外。别走了,晚上把合同准备一下,咱们明天签约’。”
就这样,爱社科技开始了成立后的第一单生意。先从“省能”开始,对企业空压站房进行改造,这对拥有多年经验的蔡茂林和他的团队来说,完全是一个手到擒来的事情。第一次真正将“节能”从理论变为实践,对他们提出了新的挑战。近一周的时间,每天盯在现场,和工人吃住在一起。终于发现了浪费的最大源头——轮毂成型冷却设备,经过精密的测算和全新的设计,让冷却设备达到了精确供给,不但使耗气量下降了20%,还大大降低了产品的废品率。
从这开始,爱社科技逐渐步入发展的快车道。2010年,成立时间只有短短一年的爱社科技就获得软银中国风投资金,这为企业的发展插上了高飞的双翼。爱社科技“从源头到末端”的节能理念,开始帮助很多企业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其中不乏海尔、大唐电力等世界500强公司。
据了解,爱社科技现在是两种商务模式并存,一是节能量保证型合同能源管理,也就是说爱社科技向终端客户提供节能硬件改造,并负责安装。安装完毕后,将项目实施前后的能耗数据进行对比,以达到目标节能率为验收标准。另一种模式就是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爱社科技与终端客户在约定期内按约定比例分享节能效益。“无论采用哪种商业模式,我们对自身技术非常有信心。”蔡茂林对企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惊人的工业能耗“剪刀差”
2002年,中国经济进入快车道,随后涌现出一大批企业,尤其是重工业得以迅猛发展。但是在高额利润的掩盖下,能源紧张问题未被中国企业重视。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前夕,国际油价逐步走高,迫使中国企业真正重视起能源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产值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无论是横向与国外先进水平比,还是从自身纵向发展看,中国企业的节能空间和潜力都很大。
据统计,我国工业能源消耗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71.8%,其中钢铁、化工、建材、电力、石化、有色、纺织、轻工八大行业主要产品的单位产量所需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但锅炉、水泵、空压机、电动机等主要动力设备的效率仅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蔡茂林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国内外企业在产品单耗与动力设备效率上存在的30%剪刀差反映了我国企业的一个惊人现状:买了好动力设备,但其末端用能设备没用好”!
据了解,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绝大部分工厂建设初期主要考虑建设速度和成本,追求快速投产以抢占市场。这造成生产线上大量用电、用气、用水等末端设备的设计、运行及保养仅从生产保障需求出发,而较少考虑实际生产中的负载波动,造成末端过度供能、效率低下、浪费严重等恶果,是工厂建设中留下的巨大硬伤。
蔡茂林认为,“各行各业中与生产工艺及流程紧密相连的末端用能设备,由于要求行业背景及专业性强,技术改造门槛高,其节能市场一直未能得到重视和开发。使得我国30%剪刀差问题始终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从海归到艰难生存
1996年,硕士毕业后,蔡茂林带着对节能环保的满腔热爱,到日本继续深造。
在日本期间,他发表过学术论文40余篇,技术解说20篇,调研报告6篇。他的博士毕业论文《气动系统的能量评价研究》在世界上首创气动动力(Pneumatic Power)概念,解决了困扰气动界多年的能量评价标准问题,为查明气动系统内的能量损失提供了量化标准,为气动能量评价体系的创建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成果获得日本流体动力系统学会最高奖——学术论文奖。基于该成果的气动动力仪已获日本专利,它的普及为日本的汽车、IT、电器等主要制造业的自动化工厂每年节约耗电约40亿度。
这些成就的背后,挡不住蔡茂林那颗热诚的报国之心。2005年11月,一个消息传来,让他感到无比的振奋,“‘十一五’规划即将出台,首次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这一量化指标”。他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我就感觉,到了该回国的时候了”。
2006年初,蔡茂林毅然放弃了当时在日本的优越生活,选择了回国发展。那时,国内大部分企业对节能的程度还远远不足。节能在那时就像是一件奢侈品,都认为很好,但多数企业都不愿掏钱去购买。
“刚回来时,确实很艰难。只能从做一些咨询的项目入手,去逐渐了解中国企业的需要。”说起刚回国的时光,蔡茂林脸上不是苦涩而是淡淡的笑容。
颠覆性的节能理念
三年的时间,让蔡茂林从刚回国时的海归逐渐变成一个接地气的行业专家。
“三年时间,不但让我熟悉了国内的政策,也了解了企业的需求,也逐渐感觉到国内越来越好的大环境,是到了创业的时候了。”2009年3月,北京爱社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中关村海淀园正式成立。
蔡茂林结合自身所学,将目光放在工业领域中差不多每个厂房都有的大家伙——空气压缩机(以下简称“空压机”)上。空压机在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造纸、纺织、化纤等行业应用十分普遍。而这些行业都是用能大户,其中整个空压机市场每年要消耗2800亿度的用电量,相当于东北三省的年用电总量。然而,虽然空压机是这些行业最“敬业”的成员之一,但很少有人真正关心过这个大家伙的节能潜力。
压缩空气属于工业生产的四种基本流体介质——水、压缩空气、蒸汽、天然气之一,其能耗约占工厂总能耗的10%-35%。蔡茂林说,长期以来,压缩空气在工业使用中,仅有60%的能耗用于生产,其余40%的能耗浪费在动力设备负载不匹配、末端设备用气不合理、供气管网配置不科学等原因上。“一般企业在对空压机系统实施节能改造后,节能效果可以提升30%左右。”
在蔡茂林眼中,空气压缩系统节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要对源头空压站房进行“省能”管理。“省能”简单地说就是提升空压机的运行效率、加大用气匹配率,优化运行后的产气量即可匹配工业现场的耗气量。另一方面,对末端进行“节能”管理。进行精细化管理,减少末端能耗是直接减用量,才能从使用根源上削减能耗。
这完全不同于一般节能公司把“大马拉小车”改成“小马拉小车”,认为末端设备是工艺要求,不可更改。爱社科技颠覆了这一传统思维,致力于末端的个性化、精细化的节能改造,将“车”变得更小,在蔡茂林看来,“这是用幼马拉更小的车”。
意外的第一单生意
与所有创业公司一样,爱社科技创业之初的业务拓展也极其艰难,每天不停的奔波基本都是在做无用功。
一个偶然的机会,蔡茂林带着公司团队来到山东某轮毂制造公司,介绍自己公司的技术和产品。“那次山东之行,创造了我们公司至今没有打破的一项纪录——第一次接触,第二天签约。现在想起来都还是那么的不可思议。”蔡茂林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我们当时介绍完之后,就准备当天离开。该公司老总的一句话让我们留了下来——‘你们的专业性和前瞻性让我感到意外。别走了,晚上把合同准备一下,咱们明天签约’。”
就这样,爱社科技开始了成立后的第一单生意。先从“省能”开始,对企业空压站房进行改造,这对拥有多年经验的蔡茂林和他的团队来说,完全是一个手到擒来的事情。第一次真正将“节能”从理论变为实践,对他们提出了新的挑战。近一周的时间,每天盯在现场,和工人吃住在一起。终于发现了浪费的最大源头——轮毂成型冷却设备,经过精密的测算和全新的设计,让冷却设备达到了精确供给,不但使耗气量下降了20%,还大大降低了产品的废品率。
从这开始,爱社科技逐渐步入发展的快车道。2010年,成立时间只有短短一年的爱社科技就获得软银中国风投资金,这为企业的发展插上了高飞的双翼。爱社科技“从源头到末端”的节能理念,开始帮助很多企业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其中不乏海尔、大唐电力等世界500强公司。
据了解,爱社科技现在是两种商务模式并存,一是节能量保证型合同能源管理,也就是说爱社科技向终端客户提供节能硬件改造,并负责安装。安装完毕后,将项目实施前后的能耗数据进行对比,以达到目标节能率为验收标准。另一种模式就是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爱社科技与终端客户在约定期内按约定比例分享节能效益。“无论采用哪种商业模式,我们对自身技术非常有信心。”蔡茂林对企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责任编辑:胡杰)
相关阅读:
友情链接
-
| 中国建筑
| 中国铁建
| 第一商用汽车
| 中国建造师网
| 数字化企业
| 中国交通新闻
| 中国项目招标
| 中国基础建设
| 建筑网
| 中国名企排行
| 山西建筑考试
| 中国城市网
| 中国建材市场网
| 中国工业新闻
| 综合节电
| 中国新闻网
| 工程建设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能源新闻
| 建材之家
| 城市交通网
| 中国工程网
| 中国港湾
| 中国路桥
| 全球贸易网
| 环保科技
| 国联资源网
| 绿建之窗
| 鲁班大学
| 一览路桥网
| 中国铁路
| 中国城镇
| 五展六会
| 新型建材
| 三峡
| 中国电建
| 建筑信息化
| BICES 2025
| 冶金工业
| 中国交建
| 中国中铁
| 阿拉丁
| 河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