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环保科技>>环境产业>>

从“黑色硅铁走廊”到“新型工业园区”――民和工业经济嬗变记

简介:高原六月,置身于昔日的湟水谷地,“硅铁走廊”的浓烟蔽日的魅影已经淡去,映入眼帘的是日益显现的碧水蓝天;徜徉在新崛起的民和工业园区,处处涌动着火热的创业激情,让人感受到新型工业经济焕发出的蓬勃活力。

    高原六月,置身于昔日的湟水谷地,“硅铁走廊”的浓烟蔽日的魅影已经淡去,映入眼帘的是日益显现的碧水蓝天;徜徉在新崛起的民和工业园区,处处涌动着火热的创业激情,让人感受到新型工业经济焕发出的蓬勃活力。
 
    位于青海东部、甘青两省交界处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被人们誉为大美青海的“东大门”。
 
    上世纪80年代,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在109国道老鸦峡东段直至川口镇20多公里的狭长地带,建起了20多家大大小小的高耗能企业,被人们称为“青海的硅铁走廊”。这里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在给民和财政带来收入的同时,也将滚滚浓烟不断排向明净的天空,不断恶化着生态环境
 
    当地村民这样描述:那时,晚上晾晒的白衬衣,早晨就蒙上了一层黑灰,碧水、蓝天和地里颜色鲜嫩的蔬菜与他们的生活渐行渐远,最后只留存于记忆之中。
 
    为了彻底改变环境污染严重的状况,还老百姓一片碧水蓝天,从2008年起,民和县委、县政府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开始对工业顽疾大动手术,对全县铁合金生产企业展开了全面整治,一场淘汰落后产能的风暴在“硅铁走廊”刮起。县内36台矿热炉、1台铁合金精炼炉、48台铝电解槽、2条碳化硅生产线、2条立窑水泥生产线等先后被拆除,彻底解决了县城地区高载能工业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低效益的问题。
 
    这一壮举,使“硅铁走廊”中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及落后生产工艺偃旗息鼓,退出了工业舞台,伴随而来的是工业经济大幅滑坡的阵阵剧痛,每年至少损失2400多万元的地方财政收入。
 
    在狠抓落后产能淘汰的同时,民和县委县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通过对区域经济的合理划分,对一大批落后企业升级改造,让民和县的冶炼企业关小上大,集中生产”的要求,重组改造传统工业,走低碳、绿色、集聚、循环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于2007年动工建设民和县下川口新型工业园。短短数年间,一个以绿色发展为目标的新型工业园在青海“东大门”崛起。园区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和节能降耗控制目标,严查环境违法行为,确保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积极争取技改资金,加快实施技改项目,不断提高工业废物转化利用率。到2012年,入驻工业园企业达23家,其中14家已投产。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59.43亿元,同比增长42.13%,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5.87亿元,同比增长72.24%。
 
    今年,民和不断调整和完善园区建设和发展规划,勾勒出民和工业“两翼齐飞”新格局。目前,工业园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编制已完成,工业园“两翼齐飞”框架基本形成。工业园规划面积23.34平方公里,东片区主要以铝、硅等系列深加工为主,建设冶金工业园,打造百万吨铝系列产品、百万吨水泥粉磨、40万吨硅系列产品、50万吨炭素阳极生产能力的新型工业生产基地;西片区以工矿产品和商贸为主,打造兰西经济带上具备1000万吨以上工矿产品仓储及运输能力的大型综合物流园。
 
    民和工业从“黑色硅铁走廊”到“新型工业园区”的变化告诉我们,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一时的发展只能是得不偿失,遵循绿色发展理念,走节能、环保、低碳、产业相互融合之路,地方经济才能获得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责任编辑:胡杰)



相关阅读: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