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环保科技>>环境产业>>

泸州市渔子溪生态湿地公园:一湖碧波漾酒城 海绵公园焕光彩

  □ 刘方华 李梦阳 雷雪飞


公园海绵设施布局平面图


公园一角


公园调蓄水体实景图

  渔子溪生态湿地公园(以下简称“公园”)位于中国酒城泸州市高新区核心地块,南靠南寿山,北依长江支流渔子溪,是泸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示范项目之一。公园一期建设面积约51公顷,水面面积约20公顷,区域汇水面积约5.1平方公里。由于公园位于南寿山山脚下,北侧为城市集中建设区域,山水入城速度快,易形成内涝积水;且渔子溪湖的“前身”是三道河、新河沟和大桥河沟三条长江支流交汇组成的天然水体,原流域内垃圾遍地、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差,是典型的城郊“臭水沟”。针对原流域存在的问题,公园以问题与目标为导向,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消除流域水污染,修护城郊水生态,全面提升区域范围水安全保障能力,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依山就势构建良好山水城关系

  公园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筑牢自身及周边区域自然山水蓝绿本底,按照“慢排缓释、自然控制”的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系统构建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体系。强化对南寿山绿色空间的保护,挖潜提升自然水域蓝色空间,顺势植入青翠渗滞海绵细胞,增强城市韧性。

  建设山脚缓冲调蓄空间,缓冲调节山洪。尊重本底条件,以原有地形地貌为基础,充分挖潜山脚的蓝色空间,利用原有三条支流水系,依山就势拓宽水域面积,建设山脚缓冲调蓄空间,形成渔子溪湖,并连通湖体与长江支流渔子溪,利用湖体与河道截流山体径流。渔子溪湖及河道常水位均保持在255米,渔子溪湖最高水位可达255.5米,具有约10万立方米的调蓄容积。当大暴雨来临、河道水位超过256.5米时,快速汇流入河道的山洪翻过挡水堰进入渔子溪湖,从而削减河道洪峰,降低河道排水压力。特大暴雨期间,渔子溪湖通过水泵抽排预降水位至245.5米,预留调蓄容积约20万立方米。通过水位调控,极大地缓解了山洪对城区排水的影响,降低了山洪入城风险,提高了泸州市内涝防治水平。

  植入青翠渗滞海绵细胞,齐抓削峰控污。公园通过对园内原有驳岸裸土区域进行植被覆盖,建设“草坡入水式”生态岸线;结合地势高差建设生态湿地,对地表径流进行下渗、净化后排入水体,削减面源污染。合理利用地形条件,植入生态植草沟、透水铺装等海绵设施,通过竖向设计优化,利用植草沟收集道路雨水,拦截坡地雨水径流,对雨水进行转输、渗透、净化。增加植被覆盖度,减少水土流失,降低直排长江泥沙含量,达到节约水资源、水土保持与强化雨水下渗的目的。营造“水下森林”并加强日常维护,改善水环境质量,丰富水生生物多样性,促进形成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提升区域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

  厚植自然山水蓝绿基底,增强城市韧性。加强对公园上游南寿山绿色空间的保护,强化山体对雨水的下渗、滞留作用,提升涵养水的能力。以上游南寿山、下游长江等自然山水为骨架,山脚缓冲调蓄空间渔子溪湖及与之相连相通的渔子溪为天然纽带,耦合公园内与周边建设区域源头海绵设施,系统构建蓝绿交织、水城共融海绵生态格局,打造层级丰富、渗透全域、空间均衡的高功能高颜值绿色海绵生态系统,增强城市在适应气候变化、抵御暴雨灾害等方面的“弹性”与“韧性”。

  基于自然力量多措并举显成效

  调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作为区域性调蓄公园,通过水位调控,强化了水体的调蓄功能,最高可为片区提供约20万立方米的滞洪调蓄空间,整体削减上游汇水面积5.1平方公里约27%的雨水排水量,极大地增强了片区排涝安全,有效缓解了片区常年长存的洪涝问题,提高了高新区核心区域水安全保障能力。

  径流雨水渗透净化入湖。公园在汇集项目本身雨水径流的同时,在内部建设植草沟、生态湿地与生态护岸等海绵设施,预留周边地块雨水的汇水通道,将雨水通过海绵设施净化后用于水体补水,起到雨水净化及利用的双重作用,削减了地表径流污染,改善了渔子溪湖的水环境质量,渔子溪湖核心区域水质达到Ⅱ类水质标准。

  百姓乐享宜居家园建成。公园的成功建成让“三条臭水沟”蝶变成“网红海绵生态公园”,充分发挥了绿色设施的综合效益。大大提升了片区人居环境质量,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理想去处,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该项目也为泸州市公园海绵化改造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