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环保科技>>环境产业>>

昆明晋宁小渔村:从“靠水吃水”到守望“青山绿水”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老百姓祖祖辈辈信守的生存模式,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人心,“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内涵已经转变为“守望绿水青山、创造金山银山”,坐落在滇池南岸的美丽乡村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小渔村便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

  “吵”出来的阵地 让绿色发展理念深植人心

  “不拆不拆,我的房前屋后由我做主,我不拆”,回想起当日场景,小渔村村民李加成至今记忆犹新。如今他不仅拆除了临违建筑,还主动辟出16平方米柴屋用于绿化装点村庄。

  小渔村村民长期以种植花卉、蔬菜为生,村内建筑凌乱、环境脏乱差等问题成为了制约发展的一大桎梏。为建设美丽乡村,晋宁区党政领导牵头研究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家家户户敲门做工作,对临违建筑下发整改通知限时拆除,腾退传统低端大棚推动转型升级。

  在日复一日的“吵声”中,党员带头先拆先退做示范,逐步将村内50余处临建违建全部拆除,腾退荒滩、河床、坝塘等公共面积超2000平方米,退出传统低端大棚约210亩,顺利实施村庄人居环境提升、雨污分流等工程,全面改造田间地头空间肌理。村庄越来越靓了,群众开始自发建设绿色庭院、主动辟出“六尺巷”……“吵声”也逐渐变成了“欢声”“掌声”。

  腾出的空间主要用来干什么?小渔村的答案是:建好一片阵地、造好一方美景、服务好一方百姓,在潜移默化中让绿色发展理念深植人心。利用毗邻滇池区位优势,扛起保护滇池责任,打造环村生态廊道,争取资金1279万元建成总水域面积320亩的茨巷河前置库,经过滤净化后,入滇河道水质稳定达Ⅲ类水。传统低端大棚退出后,村集体将全部土地流转进行生态种植,改造田园综合体,打造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示范基地,示范带动全区退出临湖一侧传统低端大棚7590余亩。以绿色发展为主题,打造1000平方米综合服务中心,建成“民议亭”、绿地广场、休闲驿站、党群服务驿站等公共设施,将绿色这一发展底色融入阵地、融入人心。

  “拧”成绳的队伍 让组织力量迸发涌流

  “大美渔村赛江南!拍水鸟又有了新去处。”晋宁区摄影爱好者李继明早早走进小渔村,11年来他已拍到鸟类152种,如今他又多了一个新身份——小渔村乡村文化大使。无独有偶,名校毕业的乡村CEO徐曦每天都要在小渔村走上一趟,不时打开笔记本记录下今天的社情民意。

  “这放在几年前,想都不敢想”,时任村党总支书记李凤生坦言。2021年,马上到龄卸任的他,面对村组干部普遍年龄偏大、学历不高的现状,对如何传好乡村振兴的接力棒困惑不已。如今看来,这支以党组织为核心的队伍,顺顺当当接下了这一棒。

  这支队伍是晋宁区推进小渔村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一招,即党建引领、人尽其美,把干部、党员、人才、群众拧成一股绳,合力推进小渔村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组织力量。

  建立党员河湖分片责任制、房前屋后包干制,组建“党旗红、滇池蓝、生态绿”先锋志愿服务队,带动巾帼、青年等志愿服务队,累计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十年禁渔、滇池保护等志愿服务1500余人次,蓄足先锋力量。

  “守望”中的产业 “靠水吃水”有了“新吃法”

  夕阳西下,水天相融,滇池南岸星星点点的灯光点亮了夜空,也点燃了小渔村的“夜经济”,熙熙攘攘的人群来来往往,一片繁华。“兼顾赚钱和陪伴,打开家门就赚钱”,李建国兄弟打扫着自家的小店,言语之间难掩笑意。小渔村村民守望的这方“绿水青山”正在变成家门口的“金山银山”。

  在推进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晋宁区坚持生态优先,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引擎,多领域引入新兴业态,把生态红利让给村民,探索走出一条滇池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一体发展之路。

  

  图为小渔村靓丽的民宿

  小渔村农户将闲置房屋入股到村集体企业当上房东,获得稳定的资产性收益,村民通过技能培训,到村集体企业打工,转为产业工人,掌握新就业技能获得劳务收入,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村民变股民”。充分利用“岛”形村落形态,错位发展高端帐篷酒店、水上餐厅等业态,加强体验式休闲旅游项目植入,引进农耕文化体验、艺术创作空间特色业态,以优质乡村旅游资源每月吸引2万余人前来观光旅游。外引致富能手回乡、内培本土群众创业,鼓励扶持群众经营渔家宴、特色小吃、渔家民宿等渔家乐业态,新增经营主体6家,解决本村近30名群众就业,村民发展致富由外出打工变为“守家”致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小渔村有了生动实践。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