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环保科技>>环保企业>>

经济日报:生态城市建设仍“在路上”

简介:当前绝大多数地级以上城市都把“生态城市”作为建设目标,但生态城市究竟该如何建设?

    当前绝大多数地级以上城市都把“生态城市”作为建设目标,但生态城市究竟该如何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6月20日发布的生态城市绿皮书《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3)》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关键是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着眼点是转变生产方式,改变生活方式,建设宜居、宜业、宜发展的绿色城市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看来,当前许多地方的生态城市建设走入了误区。“生态城市不是种树种草搞绿化。着力资源节约、节能减排,探索绿色发展道路才应是生态城市建设的真义。”
 
    《报告》坚持普遍性要求与特色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用“核心指标+扩展指标”建立动态评价模型,评选出生态城市健康发展100强,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别为:深圳市、广州市、上海市、北京市、南京市、珠海市、厦门市、杭州市、东莞市、沈阳市。
 
    “健康指数靠前的城市从整体看已经走在全国前列,但空气质量、水质等重点单项指标却仍不达标。”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举科提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包括以个人和局部利益损害生态环境问题还未根本扭转,生产生活园区建设还需规范,城市内外自然带、农业带和人文带建设未能和谐发展等。
 
    具体来看,汽车快速发展正给生态城市建设带来困扰。各大中城市的汽车拥有量正在快速增长,《报告》认为应该抓住调控的主动权和治理的最佳时机,妥善处理汽车引发的城市问题:按照“就近原则”合理规划城市,控制城市规模,建设紧凑型城市;按照步行、自行车、铁路、轨道、公共交通、小轿车和卡车的优先顺序,发展城市的绿色交通体系;大力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智能交通系统。
 
    并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当前生态城市建设的软肋。去年7月21日,北京遭遇特大水涝自然灾害。住建部对全国351个城市的调研显示,在2008至2010年3年间,62%的城市都发生过内涝事件。《报告》认为,这充分暴露了我国城市非理性扩张的现象普遍存在,以及“先地上、后地下”的城镇化扩张模式。城市人居环境包括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和支撑系统,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建立起科学、便捷、安全、合理的符合生态规律的基础设施支撑系统。
 
    《报告》同时提出,目前,中国对生态城市发展战略的研究还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很多生态城市提出的发展战略基本雷同、没有特色。如不少生态城市都提出要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高新技术,其结果只能是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一些城市的发展战略没有充分体现生态和环境优先的原则。
 
    规划同样是个问题。生态城市规划是一种以生态为导向的整体规划,旨在建立合理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体系。《报告》认为,目前,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与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措施明显缺乏。实践中,中国大中城市各类开发区、大学城、科技园、软件园、旅游度假村等独立规划的现象,给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
 
    “中国城镇化率2011年已经达到并超过50%,城镇化正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应当探索环保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景源认为。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院院长曾刚认为,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巨大、自然生态禀赋也各不相同,生态城市建设应当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毋庸置疑,生态城市建设仍然“在路上”,且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胡杰)



相关阅读: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