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保科技>>规范>>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实质性启动 7省市试点
- 时间:2013-06-18 13:52
- 来源:上海证券报
简介: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迈出实质性步伐,6月18日,深圳碳排放权交易启动,深圳市由此成为我国首家正式启动碳交易试点的城市。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迈出实质性步伐,6月18日,深圳碳排放权交易启动,深圳市由此成为我国首家正式启动碳交易试点的城市。
此前,国家发改委已经确定7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目前各地试点工作陆续推进,各银行也在积极备战“碳金融”。有预测称,通过7省市试点,我国有望成为全球碳排放权交易第二大市场,覆盖7亿吨碳排放。
各地试点稳步推进
深圳排放权交易所6月16日揭幕,碳排放权交易18日正式启动。深圳市将有635家工业企业和200家大型公共建筑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成为首批受控企业。这意味着,这些企业将承担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强制性义务,否则将面临处罚。排放超标的企业须到碳交易市场购买配额,配额有盈余的企业则可选择到碳交易市场出售配额。
目前纳入深圳碳交易试点的635家受控工业企业2010年的排放总量是3173吨,占深圳全市碳排放量的38%,这些企业在2013至2015年间的配额总量大约是1亿多吨,平均每年3000多万吨。按照目前的碳排放配额计划,未来五年深圳将基本建立起工业企业碳市场、建筑碳市场和交通碳市场,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碳排放管控体系,碳排放量总体下降25%左右。
国家发改委2011年10月29日下发通知,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和深圳7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要求在2013年启动碳交易试点,2015年基本形成碳交易市场雏形。据了解,被确定为试点之后,各地都已发布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工作都在稳步推进。
广东省政府2012年9月7日印发《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方案指出,到2015年,基本建立碳排放权在市场主体之间和地区之间合理配置的管理工作体系,初步形成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和在全国有重要地位的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到2020年,省内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不断成熟完善,省际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基本建立。
广东最新的进展是,目前广东23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基本完成历史碳排放量核查,预计今年第三季度能完成碳排放权配额的初始分配,预计发放的碳排放配额将在亿吨以上,为开展碳交易铺平道路。
北京市政府近日公布一份15家企业的名单,15家企业将接受审定,以取得核查机构资格,核查约300家企业的排碳量。根据碳交易计划,将对这300家企业分配具体的排碳上限配额。北京市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最后的法规工作正在等待立法通过,年底前北京市有望实现第一笔碳交易。
天津今年2月下发实施方案。目前,天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各项基本要素建设已初步完成,包括制定区域碳市场管理办法,建设碳交易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平台,建立统一的监测、报告、核查体系,完善市场监管体系等。
此外,湖北107家企业被纳入试点,重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年底有望正式运行,上海针对碳金融市场建设的实施方案也已进入最后阶段。
中创碳投战略总监钱国强认为,深圳试点正式启动交易,在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推进过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另有分析指出,我国碳排放交易还仅处于地方性试点阶段,距离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市场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银行备战碳金融
国内各大银行也嗅到这一商机,欲图淘金碳市场,纷纷推出“碳交易”服务。
民生银行将节能减排贷款与碳金融相结合,推出以清洁发展机制(CDM)项下的排放指标作为贷款还款来源之一的节能减排融资模式。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发行了挂钩碳排放交易的理财产品。中国农业银行推出清洁发展机制顾问业务,开始提供“碳交易”服务。
除了碳排放权方面的金融产品,兴业银行可持续金融中心还在研究开发节能减排方面的其他创新产品,包括合同能源管理贷款、排污权抵押贷款等。目前兴业银行绿色金融融资余额已经超过千亿元,并形成了绿色金融融资和排放权金融服务两大服务系列。
浦发银行同样也组建了绿色信贷团队,截至2012年三季度,浦发银行已经为国内53个绿色信贷项目提供超过33亿元的贷款。
分析认为,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对于银行履行社会责任、开拓中间业务、促进经营战略转型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目前国内碳金融尚属跑马圈地阶段,具体参与方式,金融机构还在摸索中。
气候变化资本集团中国区副总裁何毅认为,国内的碳交易潜力很大,但目前多是自愿减排及交易项目,规模尚小,不足以支撑一个大市场。只有各个地区和行业间碳排放指标产生足够差价,才会吸引金融机构进入。
厦门大学碳金融专家林伯强表示,碳金融的发展需要财税、环保及外汇管理等各项配套政策的大力扶持,目前政策缺位,没有完整的发展低碳经济的规划和系统性的引导支持政策,导致商业银行的外部激励动力不足。
诸多问题尚需解决
碳交易是大势所趋,不过,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人才培养储备、制度完善等诸多方面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确保碳排放交易体系能够建立起来、运转起来,有交易可做,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队伍。目前中国真正从事碳方面的金融人才不是很多,负责温室气体排放的专职队伍和基础统计队伍还没有建立起来。业内人士指出,为推进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有关机构和政府部门亟需开展专业人才的培养。
具体排放配额的设定和分配,需要数据作为支撑,在国泰君安环保行业分析师王威看来,在技术上,碳排放交易能否开展的关键是准确核算每家企业的量。总量目标设计、企业配额分配等,都需要数据作为依据。而现实情况是,统计口径和渠道不同导致数据不匹配。依照欧盟经验,碳交易体系的搭建是一个“金字塔”结构,须从基础排放数据的统计,到技术和规则的配套,再到交易管理办法和管理平台的设计。而我们是“倒金字塔”结构,即先有国家目标、规划和管理办法,再一层层看需要哪些配套,甚至还没有基础数据作为金字塔塔底的支撑。
此外,涉及碳排放交易第三方的核证机构有待进一步培育,认证、认可和登记注册系统要进一步的建立,交易平台建设等技术规范标准也需要进一步的协调统一。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迈出实质性步伐,6月18日,深圳碳排放权交易启动,深圳市由此成为我国首家正式启动碳交易试点的城市。
此前,国家发改委已经确定7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目前各地试点工作陆续推进,各银行也在积极备战“碳金融”。有预测称,通过7省市试点,我国有望成为全球碳排放权交易第二大市场,覆盖7亿吨碳排放。
各地试点稳步推进
深圳排放权交易所6月16日揭幕,碳排放权交易18日正式启动。深圳市将有635家工业企业和200家大型公共建筑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成为首批受控企业。这意味着,这些企业将承担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强制性义务,否则将面临处罚。排放超标的企业须到碳交易市场购买配额,配额有盈余的企业则可选择到碳交易市场出售配额。
目前纳入深圳碳交易试点的635家受控工业企业2010年的排放总量是3173吨,占深圳全市碳排放量的38%,这些企业在2013至2015年间的配额总量大约是1亿多吨,平均每年3000多万吨。按照目前的碳排放配额计划,未来五年深圳将基本建立起工业企业碳市场、建筑碳市场和交通碳市场,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碳排放管控体系,碳排放量总体下降25%左右。
国家发改委2011年10月29日下发通知,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和深圳7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要求在2013年启动碳交易试点,2015年基本形成碳交易市场雏形。据了解,被确定为试点之后,各地都已发布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工作都在稳步推进。
广东省政府2012年9月7日印发《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方案指出,到2015年,基本建立碳排放权在市场主体之间和地区之间合理配置的管理工作体系,初步形成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和在全国有重要地位的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到2020年,省内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不断成熟完善,省际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基本建立。
广东最新的进展是,目前广东23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基本完成历史碳排放量核查,预计今年第三季度能完成碳排放权配额的初始分配,预计发放的碳排放配额将在亿吨以上,为开展碳交易铺平道路。
北京市政府近日公布一份15家企业的名单,15家企业将接受审定,以取得核查机构资格,核查约300家企业的排碳量。根据碳交易计划,将对这300家企业分配具体的排碳上限配额。北京市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最后的法规工作正在等待立法通过,年底前北京市有望实现第一笔碳交易。
天津今年2月下发实施方案。目前,天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各项基本要素建设已初步完成,包括制定区域碳市场管理办法,建设碳交易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平台,建立统一的监测、报告、核查体系,完善市场监管体系等。
此外,湖北107家企业被纳入试点,重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年底有望正式运行,上海针对碳金融市场建设的实施方案也已进入最后阶段。
中创碳投战略总监钱国强认为,深圳试点正式启动交易,在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推进过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另有分析指出,我国碳排放交易还仅处于地方性试点阶段,距离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市场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银行备战碳金融
国内各大银行也嗅到这一商机,欲图淘金碳市场,纷纷推出“碳交易”服务。
民生银行将节能减排贷款与碳金融相结合,推出以清洁发展机制(CDM)项下的排放指标作为贷款还款来源之一的节能减排融资模式。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发行了挂钩碳排放交易的理财产品。中国农业银行推出清洁发展机制顾问业务,开始提供“碳交易”服务。
除了碳排放权方面的金融产品,兴业银行可持续金融中心还在研究开发节能减排方面的其他创新产品,包括合同能源管理贷款、排污权抵押贷款等。目前兴业银行绿色金融融资余额已经超过千亿元,并形成了绿色金融融资和排放权金融服务两大服务系列。
浦发银行同样也组建了绿色信贷团队,截至2012年三季度,浦发银行已经为国内53个绿色信贷项目提供超过33亿元的贷款。
分析认为,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对于银行履行社会责任、开拓中间业务、促进经营战略转型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目前国内碳金融尚属跑马圈地阶段,具体参与方式,金融机构还在摸索中。
气候变化资本集团中国区副总裁何毅认为,国内的碳交易潜力很大,但目前多是自愿减排及交易项目,规模尚小,不足以支撑一个大市场。只有各个地区和行业间碳排放指标产生足够差价,才会吸引金融机构进入。
厦门大学碳金融专家林伯强表示,碳金融的发展需要财税、环保及外汇管理等各项配套政策的大力扶持,目前政策缺位,没有完整的发展低碳经济的规划和系统性的引导支持政策,导致商业银行的外部激励动力不足。
诸多问题尚需解决
碳交易是大势所趋,不过,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人才培养储备、制度完善等诸多方面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确保碳排放交易体系能够建立起来、运转起来,有交易可做,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队伍。目前中国真正从事碳方面的金融人才不是很多,负责温室气体排放的专职队伍和基础统计队伍还没有建立起来。业内人士指出,为推进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有关机构和政府部门亟需开展专业人才的培养。
具体排放配额的设定和分配,需要数据作为支撑,在国泰君安环保行业分析师王威看来,在技术上,碳排放交易能否开展的关键是准确核算每家企业的量。总量目标设计、企业配额分配等,都需要数据作为依据。而现实情况是,统计口径和渠道不同导致数据不匹配。依照欧盟经验,碳交易体系的搭建是一个“金字塔”结构,须从基础排放数据的统计,到技术和规则的配套,再到交易管理办法和管理平台的设计。而我们是“倒金字塔”结构,即先有国家目标、规划和管理办法,再一层层看需要哪些配套,甚至还没有基础数据作为金字塔塔底的支撑。
此外,涉及碳排放交易第三方的核证机构有待进一步培育,认证、认可和登记注册系统要进一步的建立,交易平台建设等技术规范标准也需要进一步的协调统一。
(责任编辑:胡杰)
相关阅读:
友情链接
-
| 中国建筑
| 中国铁建
| 第一商用汽车
| 中国建造师网
| 数字化企业
| 中国交通新闻
| 中国项目招标
| 中国基础建设
| 建筑网
| 中国名企排行
| 山西建筑考试
| 中国城市网
| 中国建材市场网
| 中国工业新闻
| 综合节电
| 中国新闻网
| 工程建设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能源新闻
| 建材之家
| 城市交通网
| 中国工程网
| 中国港湾
| 中国路桥
| 全球贸易网
| 环保科技
| 国联资源网
| 绿建之窗
| 鲁班大学
| 一览路桥网
| 中国铁路
| 中国城镇
| 五展六会
| 新型建材
| 虫筑网
| 中国电建
| 建筑信息
| BICES 2025
| 冶金工业
| 中国交建
| 中国中铁
| 阿拉丁
| 河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