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环保科技>>规范>>

正和奏响绿色华章

简介:坚持以“零排放”理念为先导,完善环境管理,强化治污减排。对酸性水汽提装置进行扩容改造投资718万元,改造后处理能力达到40万吨/年。对常减压装置塔顶、催化装置分馏塔顶酸性水进行处理采用单塔加压侧线抽氨技术工艺,处理后的净化水回收送常减压、催化装置注水使用。处理上游生产装置排放的酸性气投资2998万元建设了3万吨/年硫磺回收装置,回收废气中的硫份生产硫磺。提高污水回收利用率,投资6500万元建设500m3/h污水处理场和200t/h中水回用项目,项目投运后,污水回收利用率达到了80%以上。开展热电锅炉系统优化,采用新型高效燃烧器、脉冲吹灰器等,改造后节约燃煤2500吨,折合标准煤2428.57吨。回收低压瓦斯,替代常减压炉燃料油。投资2126万元建设低压瓦斯回收装置,回收低压瓦斯气经增压脱硫后的燃料气,替代常减压炉燃料油,多余燃料气用作热电锅炉燃料。


    走进正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和集团”),干净整洁、绿意充盈是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尤其是建在污水处理厂一侧的生物净化观测湖碧波荡漾,锦鳞嬉戏,亭台炼塔相映,小桥绿草依依,处处生机盎然,如诗如画。
 
  正和集团坐落在美丽富饶的东营市广饶县,多年来,公司坚持以“零排放”理念为先导,以环境管理的体系化、信息化、标杆化为基础,大力开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有机协调发展,谱写着石化企业的绿色华章。
 
  正和集团党委书记韩其利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已经通过ISO9001、ISO14001、ISO10012国际质量、环境和计量检测等三大体系认证,并先后荣获全国化工清洁文明工厂、山东省清洁生产示范企业、省级环境友好企业、山东省节能先进企业、‘十一五’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环境保护先进单位、‘十一五’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减排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上下齐心,环境管理体系化
 
    建立三级环境监督管理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环保新机制
 
  “为子孙后代留下碧水蓝天”,既是正和集团的环保社会价值观,也是对社会的庄严承诺。
 
  多年来,正和集团高度重视环保工作,每年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不断建立健全环境管理相关制度,完善环境监督管理体系。韩其利也多次在公司管理人员会议上强调:“安全是天,环保是地,抓好安全和环保是实现企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工作。”
 
  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正和集团在规范原有环境保护制度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节能减排工作奖惩制度》、《持续改进工作奖惩制度》、《技改技措项目奖惩制度》、《事故汇报及责任追究制度》等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和通知,建立完善了公司三级环境监督管理网络,创建了经济处罚与行政处分并重的责任追究方式,初步形成了“公司领导决策、环保部门监管、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员参与”的环保工作格局。2002年8月,正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环境管理体系通过北京新时代认证中心审核,成为东营市首家通过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双认证单位。通过实施环境体系认证增强了员工环境意识,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及相关要求成为自觉行动,建立起环境管理体系持续改进和自我完善的机制。多年来,公司主要污染物排放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公司环境管理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

    不遗余力,治污瞄准“零排放”
 
    先后投入1亿多元,优化环保治理设施和产业结构
   
    在正和集团污水处理厂,记者看到“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等巨幅环保标语醒目的喷涂在道路两侧的墙壁上,处处彰显着企业的环保文化。

    为不断提升环境保护水平,正和集团坚持以“零排放”为治污目标,先后投入1亿多元,建设优化了环保治理设施。
 
  2006年,在加氢焦化装置建设的同时,公司投资718万元对酸性水提装置进行了扩容改造,改造后处理能力达到40万吨/年。项目采用单塔加压侧线抽氨技术工艺,对常减压装置塔顶酸性水、催化装置分馏塔顶酸性水一并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净化水回收送常减压、催化装置注水使用,既保证了污水处理效果,又实现了水资源的重复利用。投资388万元对3台35t/h燃煤锅炉进行了烟气脱硫装置改造,利用钠钙双碱法进行脱硫,投用后,经东营市环境监测站现场监测,装置脱硫效率达到80%以上,并顺利通过东营市环保局组织的项目验收。
 
  2007年,公司投资2998万元建设了3万吨/年硫磺回收装置。这一项目是上游生产装置的配套环保装置,其作用是处理上游生产装置排放的酸性气,回收废气中的硫份生产硫磺,使废气排放达到环保要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废物得以利用,在产生社会效益的同时兼具较好的经济效益。

  为节约新鲜水资源,确保处理后水质指标符合回用水标准,2008年,公司又投资6500万元建设了500m3/h污水处理场和200t/h中水回用项目,项目投运后,污水回收利用率达到了80%以上。今后,正和集团还将进一步加大废水回用力度,逐步实现“零排放”。
 
  围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企业发展中,正和集团坚持以项目建设打造新产业和改造提升老产业一起抓,积极引导上国家鼓励的项目和新型无污染的工艺设备,不断优化公司产业结构。
 
  “十一五”以来,公司新上120万吨/年延迟焦化项目、100万吨/年油煤联合加氢精制项目、120kt/a丙烯酸及酯项目、100万吨/年深度催化裂解项目、25万吨/年气体分离及4万吨/年MTBE项目、500万吨/年原料油预处理项目等,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执行率达100%,从源头缓解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同期还淘汰落后生产装置4套,优化了公司经济发展环境,确保了公司经济环境指标均位居全市前列。
 
  此外,公司废水、废气的排放口均规范安装了污染物在线监测仪器,实现了与省环保局的联网,数据24小时即时无线传输上网,确保了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准确可靠。
 
  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立标杆
 
  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推动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
 
  多年来,正和集团一直将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作为重点工作来抓,通过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实施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技改技措20多项,年节约标煤1万多吨。2004年,被山东省环保局授予第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2007年,公司通过了第二轮清洁生产审核,并先后获评山东省、东营市环境友好企业。2010年8月公司通过了第三轮清洁生产审核。
 
  2006年,公司热电锅炉采用新型高效燃烧器、脉冲吹灰器等开展了系统优化工作,改造后节约燃煤2500吨,折合标准煤2428.57吨。2007实施了污水清污分流、污污分流分质处理、蒸汽余热密闭回收、减压工艺流程改进、机电设备节能技术改造等项目4项。其中对污水进行清污分流、污污分流分质处理,降低循环水补水量80吨/小时,每年节约新鲜水64万吨,折合标准煤157.14吨;蒸汽余热密闭回收项目节约除盐水和蒸汽的使用量,达到节水节能增效目的,每年可节约冷凝水58.7万吨,节约蒸汽12.46万吨,年均收益达1503.44万元,年节约运行费用87.46万元。
 
  公司采用天津大学国家精馏技术中心的先进塔盘技术,对减压部分的工艺流程进行了改进,年节约燃料油1040吨,折合标煤1456吨,同时减少相应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采用变频调速等技术对生产装置主要风机、机泵等机电设备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后,每年可节电857万kwh,折合标准煤1053吨,年节约电费557万元。
 
  2008年,公司投资2126万元建设了低压瓦斯回收装置,回收的低压瓦斯气经增压脱硫后的燃料气,主要替代常减压炉燃料油,多余燃料气用作热电锅炉燃料,减少废气燃烧对大气的污染,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回收低压瓦斯1万吨,削减SO2排放量500吨,节约1.4万吨标准煤,年利润总额743万元,节约能源的同时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009年以来,正和集团积极开展了持续改进工作,先后围绕节能减排、节能降耗筛选、实施项目11个,其中3个黑带项目、8个绿带项目,每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在降低丙烯酸装置单耗项目持续改进中,成功将丁酯的转换率由98.35%提高到了98.5%;“降低循环水”项目完成后,公司循环水总用量由原来的13016m3/h降低为8200~8442m3/h,年可节约电费230万元;“优化烟机操作工艺,降低主风机电耗”项目改善后主风机耗电量由原来的2500kwh降低并稳定在360kwh左右,年节约电费1140万元。
 
  与此同时,公司还实施除盐水回收再利用、加氢焦化装置焦化炉和转化炉改造、罐区加温蒸汽分级利用等多项技改项目。其中除盐水回收再利用项目每年可节约新鲜水22.5万吨,合计标准煤约60吨,同时节约成本15.23万元;加氢焦化装置焦化炉和转化炉改造后,焦化炉热效率由79%提高到了85%、转化炉热效率由81%提高到了88%,节约标准煤约2000吨,当年节约生产成本100万元;罐区加温蒸汽分级利用改造每年可节约8000吨蒸汽,合计标准煤约900t,降低生产成本144万元。
 
  春秋几度过,一路写华章。正和集团副总经理兼首席财务官寇春红对记者说:“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继续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在确保主要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的前提下,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推动实施清洁油品开发、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力争到‘十二五’末,拥有专利50项,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商标体系;在清洁油品、丙烯酸及酯生产、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等方面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推广各项工艺技术的行业知名企业,为构建和谐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胡杰)



相关阅读: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